首先以Markit的图表了解中国信用违约互换(CDS)收盘水平。9月30日中国CDS费率
196基点,较图表中的177.8基点又有大幅攀升。

那么它的规模有多大?
2009年9月,中国CDS成为排名227位的单一名称CDS,其2189手合约净名义价值16亿
美元。换句话说,当时还没有上图表那样的流动性。
一年后,中国CDS已经上升到第26位,合约数涨至3486手,净名义价值42亿美元。截
至今年9月25日当周,中国CDS排名第11位,5619手合约,净名义价值79亿美元。
相比起来,希腊CDS净名义价值仅为中国的一半。
接下来的问题是,中国CDS有多活跃?
这需要了解实际交易活动,下图可见,近来中国CDS交易大幅增加。

但左边纵坐标轴的金额只反映出到期CDS的净名义价值,换句话说,单一名称CDS的
单周活动不会全部导致净名义价值增加。
谁在交易中国CDS?
2010年3月,花旗报告列出以下市场参与者:
银行对手方对冲/“估值调整”(CVA)平台是买方。它购买CDS用于冲ZF风险或管理监管限制。大量主权债务使银行累积了大量衍生MTM风险。
相关平台希望结合资本结构中的主权风险,比如首次触发信用(F2D)篮子和信用联系票据(CLN)。他们是CDS的净卖方。
自营交易平台与信贷基金既是买方也是卖方,他们进行相对值、基差与偏差交易。
对冲基金同样既是买方也是卖方,他们进行各类交易,但许多这类基金都一直在为负基差进行交易。
实际货币账户也是买方和卖方,他们利用CDS市场的正基差获利,关注相对价值。
新兴市场基金与G20国家主权CDS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为两个市场的息差区别已经变得模糊。
此外,金融时报还指出,从2010年至今,纯粹以中国CDS作为对冲手段的参与方已经增加。依赖中国业务的欧美公司也可以用中国CDS对冲宏观风险。
理论上他们可以交易任何久期的债券、货币,或者用来组建大市指数或结构产品。
对冲经济下滑的需求已经影响到中国相关的信贷衍生品。虽然中国CDS只是一个信号,但事实会证明它可以反映许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