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媒体曾经大肆报道过,虚假贸易横行。去年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大幅增长了71%,去年3月内地对港出口增长了93%,增速创18年来新高。
今年一季度,内地对香港的进出口则是大幅下降33%,这一降幅也直接影响总体进出口增速近4个百分点。而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基本是正常的,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速从1-2月的2.8%回升至5.7%,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速从1-2月的-5.9%回升至8.3%。
所以3月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是出口低于预期的主因。这更加印证了,虚假贸易充当进出口下滑的特别因素,这个说法是站的住脚的。
中国特色的虚假贸易
虚假贸易在很多国家也都存在,但对于香港和深圳这么特殊的地区来说,背后有着更惊人的秘密。
奥秘就在这里:在当前的香港市场,假设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6.2的话,那么内地市场中,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则往往高于这个数,比如是6.25。
在虚假贸易中,内地企业出口1亿美元货物到香港,将所得的1亿美元在内地结汇,可获得6.25亿元人民币,再将同一批货物由香港进口回保税区,而此时企业只需向香港支付6.2亿元人民币,于是在虚假贸易中,货物的一进一出,这个企业可获取500万元人民币的套利收入。
在这个过程中,内地市场凭空增加了1亿美元的外汇,也就是热钱已经借道流入。
在大部分地区,因为套利的及时性,利差会短时间内消失。但在内地与香港之间,巨大的资本管制差异,使得这一套利空间没有被投机资本迅速抹平,反而越走越大。
这就是核心所在。在去年11月左右,内地与香港的人民币汇差达到极致。这就催生出了汇差套利的逐利需求。虚假贸易让大量热钱涌入内地。
除了汇差套利,息差套利也是对于热钱诱惑非常高的一种套利方式,主要体现在企业“内保外贷”和类似“融资铜”的两条套利途径上。
所谓的内保外贷,就是企业向国内银行提供担保,由国外银行提供贷款,境外利率通常为3%-5%,较低的利率成为融资的有效渠道,然而在近几年,融资进入国内的并非人民币贷款,而更多的是以进口商品或其他渠道与形式大量涌入内地,加上近几年民间融资压力加大,民间融资利率与银行利率存在着巨大的差额,这些流入国内的资本便运用这些差额,进行套利活动。
融资铜的活动也大体如此,简单来说,就是套利机构在期货市场买入一批期货合约,以此为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再用这笔贷款进行社会融资的高利率活动以获得高额的利差受益。期货市场上的期铜价经常大跌也跟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