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最本源的东西,无需做很多修饰,你就是你,你就是一个人,人本身的各种思考,各种做法都是合理的,所以,包括后来的心理学,都在为人的种种偏悖痴狂的行为做解读。宗教里面的赎罪,都是把人的兽性,进行一个社会化维护。商品社会到来,资本主义把它变成一个商业文化了,这是整个消费被社会塑造的来源。那么东方社会讲究“理”,讲究“克己”,讲究“内圣外王”,理论上是不鼓励消费的,理论上是要求注重内心的。任何社会,用强制的力量,用圣人的力量的约束,还是抵不住内心的兽性,但是还好,东方社会的,尤其儒家文明覆盖的社会——儒家生活圈、儒家文化圈,还是基本上把这个内心过于商品化的力量抵制住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商品浪潮以及最后的商品化、商品化的思维,对中国的经济消费就彻底启动了。全世界奢侈品的40%由中国新富人群消费,一个小小的LV、M&H、路易威登、轩尼诗集团的股价,超过了中石油,这显然是一个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消费事实上是来自于西方资本主义所谓物质文明,这么多商家,要把产品兜售出去,有意识做的社会化合谋的引导,包括为什么要涂口红,为什么要擦指甲油。以及其他的各种需求,都是商品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暗示性、鼓励性是非常庞大的,包括应该住更大的房子,你应该用更大的车,你的各种仪态应该更加优美等等,都是有商业利益在里面的驱动。那么,今天我们来理解中国的消费,我们就发现,一些企业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刚需”,有些人在诱导和塑造人民群众,诱导他们在“刚需”之上延伸出一部分“非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