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1.正负电荷与正反物质
2014.4.26
我的上一篇文章发表以后,有朋友问我:王兄,你说的“反物质生物”是否指灵魂体?如果此假说能成立,那么我相信它也有生命期限制,且唯有生前精神世界强大、思想严密的灵魂体不容易消散。
看来,我需要普及一些物理知识。
原子存在核外电子,且核外电子的数量反映核内质子的数量,说明正负电荷对偶存在。
电子不等于电荷,说明电子是电荷的一般团聚体,电荷还有其他存在形态,例如电流、静电分布、存在于质子之中等等。电荷的普遍存在说明电荷是物质形态之一,可能是最基本的物质形态。
正负电荷相遇会转化为光子,光子密度和频率会影响物体和环境温度,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原子,而原子也会通过燃烧和裂变转化为光子,光子可以还原(裂变)为正负电荷、正负电流。所以,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不灭。
宇宙中的正负电荷可能是相对平衡的,但具体物质和环境中的正负电荷未必平衡,例如光子可能存在偏电荷光子,原子可能存在离子形态,即核内外正负电荷的相对不平衡形态,质子与中子相比就是体内正负电荷的不平衡形态,通过核外电子获得相对平衡,质子与中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正反物质的区别在于质子的偏电荷不同:偏向正电荷的为正物质;偏向负电荷的为反物质。正反物质纯属人为规定。
地球属于正物质星球,原子中的所有质子均偏向正电荷,即多出一个电子量的正电荷。反物质星球与正物质星球的区别仅仅在于原子中的所有质子均偏向负电荷,即多出一个电子量的负电荷。而与中子相比,正物质星球的所有质子都少一个电子量的负电荷,反物质星球的所有质子都少一个电子量的正电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正负电荷和偏电荷物质的相对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聚变现象,即星球和星系的形成。
正负电荷同电相聚、对偶存在可能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在太空环境中可能形成非常庞大的对偶团聚体,达到一定程度或某种原因就会形成正负电荷的相互交流,转化为光子团聚体、原子团聚体、星球、星系。其中正电荷团聚体中包括许多偏正电荷物质,聚变的结果形成正物质星球,偏负电荷物质,即反物质受到排斥通过宇宙射线的形式辐射到太空中去,对应主星的不同层次和偏电荷状况转化为环绕主星的其他恒星;负电荷团聚体中包括许多偏负电荷物质,聚变的结果形成反物质星球,偏正电荷物质受到排斥通过宇宙射线的形式辐射到太空中去,对应主星的不同层次和偏电荷状况转化为环绕主星的其他恒星。所以,正反物质星球也是对偶存在的,银河系可能有类星体星系对偶存在,星球形成以后还会继续发育,通过正负电荷的对偶关系形成不同层次的子星系,如太阳系、地月系统等等。
正反物质在外观上可能没有区别,但结合上存在问题:相同物质可以通过核外电子共轭形成分子化合物,不同物质则没有这种可能,反物质智慧生物在地球上能否依靠地球资源生存成为疑问。由于吸引力主要源于同电相聚,反物质智慧生物在地球上可能处于失重或部分失重状态,生理机能也会受到影响,地球人到反物质星球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反物质智慧生物也是实体物质,不是幽灵。正反物质之间能否相互转化,还不清楚。某些失重表演预示了转化的可能,当然需要条件,通过研究才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