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之住宿选择篇
时间:2012
来源:http://mag.jinku.com/201207/541.html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留学的关注都停留在能否进好学校、怎么申请、雅思和托福要多少分、签证怎么弄、会花多少钱等留学前期的事务上,但留学本身是一个持续多年的漫长过程,当学生们办完所有前期手续踏上留学之路时,他们所要面对的并不仅仅是学习,而是吃穿住行等生活琐事、迥异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多样化的人际交往以及如何使留学价值最大化等各种现实的生活问题。
这些留学生活中的点点细节和现实问题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家长们的想象。如果能利用好这些课堂外的“社会教学”,留学生可以获得更全面的成长。其中住宿方式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教学”环节之一,因为不同的住宿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文以美国留学为例,分析不同住宿方式的利弊、对学生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心态适应留学住宿,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从而让自己的留学生活更加顺利和充实。在美国留学,通常有三种住宿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学校宿舍(Student Apartment或Student ResidenceHall),二是寄宿家庭(Homestay),三是自行在外租房(带家具的或不带家具的私人出租屋)。从费用上看,这三种住宿方式基本上以学校宿舍费用最高,在外租房费用最低,而寄宿家庭费用居中。以美国西雅图地区的高校为例,华盛顿大学西雅图校区的学校宿舍单人间一学年的住宿费是6534美元,周边寄宿家庭的费用则是5400美元左右,带家具的出租房间费用大约是4500美元。
虽然不同住宿方式费用各不相同,但并非越便宜越好。以下是学校宿舍、寄宿家庭和自租住房三种生活方式的利弊剖析。
学校宿舍
优势:
1. 相对安全;
2. 位于校内,便于上下学;
3. 食堂、书店、运动场所等配套设施齐全;
4. 便于参加各类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
劣势:
1. 圈子小,远离社会;
2. 初到美国的学子,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封闭自
己,不去主动与外国学生交流,反而感到孤独,而这种孤独感会促使他们寻找中国朋友并时时在一起,无法快速提高语言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 室友通常无法挑选,遇到性格不合的可能日常生活方面会时有摩擦。
寄宿家庭
优势:
1. 住在经过挑选的美国人家庭,相对安全,且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学习他们的文化,参与家庭活动,快速适应美国社会;
2. 因为需要时常与寄宿家庭的父母交流,因此口语和听力有机会快速提升;
3. 从寄宿家庭那里,可以得到很多实用的信息,比如在美国如何考取驾照、如何开户、哪里购物方便等等;
4. 无需额外交纳水电煤气费等,避免了部分生活琐事;
5. 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改变许多留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劣势:
1. 寄宿家庭的位置离学校可能存在一定距离,需要自行解决交通问题;
2. 性格过于自我且不愿意沟通和改变的学生,会无法与寄宿家庭和睦相处;
3. 寄宿家庭成员的性格不一定与学生合得来,或者也有可能遇到要求苛刻的寄宿家庭。
自租住房
优势:
1. 位置、房型均可自行挑选;
的寄宿家庭就眉开眼笑,有的则是怨声载道,甚至住在同一寄宿家庭的不同学生,对寄宿家庭的评价也可能截然相反。笔者的学生每年也传达回来形形色色的反馈意见。
正面的反馈包括:
美国家里的老人经常给寄宿的学生传授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留学,享受生活过程;周末全家人驾游艇出海,时不时在自家院子里开个烧烤晚会;
每到重要节日,美国家里的长辈就送给寄宿学生温馨礼物,全家还一起去听音乐会或参加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
美国家长知道初来的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因此每天早上7点钟催促学生起床,辅导学生背半个小时单词后,自己才出门上班;
美国家长很有爱心,经常带领寄宿学生一起制作三明治,然后拿到救济站义务分发给无家可归的人;寄宿学生与美国家长关系融洽,使得美国家长主动为该学生联系在波音公司的实习岗位;
最夸张的一个案例是,因为家里老人太喜欢同住的留学生,所以美国家长向中国父母提议过继留学生,帮助其办理移民。
负面反馈也不少:
美国家长限制上网时间;
美国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很多,但很少和寄宿的学生说话;
美国家长懒得做饭,经常用外卖的披萨饼应付了事;
美国家长不许留学生随意食用冰箱中的食物;
早餐的面包是即将过期,甚至已经过期的;
家长试图多收学生房租等等。
在尊重和沟通中获得愉悦
以上全部都是真实的寄宿家庭生活体验。国内的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门遇贵人,但如何做才能得偿所愿?这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寄宿家庭的背景和留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
无论国家富裕与否,每个地方都有穷人和富人,都有高素质和低素质的人。虽然各国寄宿家庭一般都纳入信用体系管理,有相应的机构负责挑选身家清白、背景良好的家庭接待留学生,但是也难保有的家庭生活拮据,指望从留学生住宿费中挤出一点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一般来说,接纳留学生住宿的目的决定了家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如果留学生不幸遇到了要求过分的家庭,千万不能忍气吞声,可以先向安排住宿的学校宿管办公室或住宿中介机构反映具体情况,听取管理机构的意见后,采取沟通、投诉或者申请及早更换寄宿家庭等应对措施。
让留学生感到愉悦的家庭,大多是子女已经成年离家的空巢老人家庭。这种家庭的家长岁数相对较大,阅历丰富、待人友善。家里也有一定的积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为了排遣寂寞,家长会很用心指导留学生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在吃穿用度方面也不会有太多约束,真正把留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如果学生想找到这类家庭,可以多和其它同学沟通各自寄宿家庭的情况,物色好目标后,主动上门拜访,大大方方的提出希望入住其家生活。笔者有个学生曾经就用这种方法换到了海景豪宅的家庭入住。
虽然寄宿家庭的背景会对留学生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但家庭富裕与否并不是决定留学生感受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情况下,是留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决定了和寄宿家庭相处的关系是否融洽。有个美国大学做过统计,该校80%以上的学生对寄宿家庭的投诉案例,最初都是由于留学生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或习惯引发激烈矛盾的,但是留学生却往往意识不到家庭矛盾的起因在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学生不尊重家庭生活习惯,甚至做出让当地人瞠目结舌的违法行为。
小C刚到美国时遇到的寄宿家庭很有责任心,家长每天提早起床为他补习英语。但是有一次小C违反家庭规定,因在屋里抽烟而被家长警告。几天后他又不打招呼就带同学回家,再次在屋里抽烟聊天,结果当晚就被家长赶出了家门。冒着小雨,提着行李站在紧闭的大门前,小C觉得自己很委屈。这是在国内养尊处优惯了的他第一次感觉受到屈辱,也是他第一次尝到因为不尊重别人而酿成的苦果。
L同学家境比较优越,到美国后发现汽车价格与国内相比很便宜,虽然自己没有驾照,但还是心痒难耐购哀乐的权利。自己有些过分的举动,在国内顶多换来父母的抱怨,在外国家庭里换来的却是鄙视和反感。自己不自重,寄宿家庭的家长自然也不会再笑脸相对了。如果不想触到寄宿家庭的容忍底线,留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接受系统的生活方式教育,知道哪些事情是家庭成员应做的,哪些事情是在国外犯忌讳的,出发前务必把自己的生活习惯整顿好。
另一种容易在寄宿家庭里形成冷战氛围的原因,是留学生缺乏沟通经验和沟通意识。最常见的情况是留学生因为初来乍到,语言运用不熟练,放学后就习惯自己闷在房间里上网和中国朋友们聊天。久而久之,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越来越少,结果最后双方都习惯了沉默相对,在同一个屋檐下,各自过着各自独立的生活。有些学生因此抱怨寄宿家庭的家长不关心自己,却从未想过沟通从来都是双方面的。
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犯的错误。X同学寄宿家庭的厕所门锁设计的不好,猛力关门时容易自动锁死。X同学平时大大咧咧不留意,再三把厕所门锁死。但是每次他都不好意思告诉家长,做了错事的第一反应是缩头躲进自己房间,或者索性出门闪人。不用说,家长每次蹲在地上辛苦修门时心里肯定不爽。家里的人数用一只手的手指头就能数清楚,用不着调查也能猜出谁是累犯,堆积的不满迟早会显露在脸上。
含蓄,西方人最难理解的表达
中国学生普遍缺乏沟通意识,更何况在异国他乡用外语去制造共同话题或承认错误了。这种生活环境下,首先要牢记的沟通原则是坦诚。喜欢或不喜欢、高兴或不高兴、感谢或者对不起,自己的感受应该在第一时间表露清楚。“含蓄”是西方人最难理解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方家长懂得在学生伤心的时候如何哄她高兴,在学生高兴的时候如何锦上添花。但如果留学生不言不语,甚至平时在家里都不露面,再优秀的寄宿家庭也会束手无策,最终放弃沟通。
在语言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聪明的学生摸索出沟通的切入点和窍门。Z同学是个活泼的女孩,但是英语能力一般,刚到寄宿家庭时不知道如何才能与人相处好。入住没多久,周围的几个家庭组织了一场花园聚会,欢迎几位新来的留学生。酒足饭饱之余,小Z想起来自己虽然英语对话磕磕绊绊,但是练过一首英文歌,于是当场高歌一曲,没想到博来满堂彩,回家后美国妈妈还夸奖她给自家长脸。换个角度想,如果有个外国留学生来中国,第一次见面就能唱中文歌,想来听者也会觉得感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Z还致力于用自己有限的养生知识指导美国家长搭配健康饮食,结果一不小心成了家长心目中的权威。有时候家长和朋友出去买菜,还会打电话给小Z询问花椰菜和土豆一起炖是否健康之类的问题。凭借“食为天”的特色文化传统,小Z在家里的发言地位越来越高,和家里人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等小Z离开寄宿家庭时,双方已经感觉难舍难分了。
生活习惯良好、积极参加家庭活动、主动沟通,只要做到这三点,留学生一般就能在寄宿家庭中站稳脚跟,并且收获寄宿家庭成员们给予的温情回报。与对待寄宿家庭成员的方法相似,留学生们无论是住在学校宿舍还是与人一道在外租房,同样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如何与室友相处、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在国内习惯了家务扔给父母、为我独尊、万事等待父母解决的少爷公主们,往往会经历诸多不适和挫折,但这也正是留学生活对学生们最大的锻炼和考验之一。在锻炼中学会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孩子,最终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快乐的留学生活、无处不在的友谊,更是能使自己终身受益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