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其有三种职能  a.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b.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c. 「价值储藏」: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2.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当ZF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可以用「货币数量论」解释:首先给出一个公式:M*V=P*Y
    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一段时期内每元钱被用了几次
    P为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100),Y为产量(真实GDP)
    你应该知道,(名义GDP/真实GDP)*100=GDP平减指数,所以等式右边P*Y即为名义GDP
    那么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名义GDP应该不难理解
    然后呢,(1)经过多年的观察,经济学家们发现V一般是较为稳定的
                  (2)由于V为定值,当央行改变货币量(M)的时候,等式右边P*Y同比例变动
                  (3)又由于Y是真实GDP,反应了产量的水平,而货币量的改变显然不改变产量(至少不会直接改变),那么Y也可                            视为常数                  (4)那么也就是说,当M变化的时候,P与M同比例变化
                  (5)最终得出结论:货币量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同比例变化,也就是,增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
PS:手工排版累死我了...
PPS:明天又要睡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