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610 5
2008-04-01

本文链接: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171598.shtml

央视《对话》栏目编导手记
  节目播出时间:CCTV2 3月30日晚22:08
  
  当央视《对话》主持人陈伟鸿在现场说:“我们打了将近二十个电话,刘大哥,你希望他们有多少能到现场来”,刘吉桂答:“我希望他们都来”。主持人停顿了片刻,这片刻我们觉得也是残忍的,主持人说:“一个都没有”。而在这一刹那,我能看到刘吉桂沉默表情背后的那一丝伤痛。主持人问他介意吗?这个质朴、可爱的农民说:“不介意,他们工作忙,我能理解”,他还道出了一句平实但却意味深长的话:“希望平时多多联系”。这时我无语,冰雪已逝,人心间那种坚冰却久久难以消融,我们只怕现实的冷漠会深深刺痛那颗平凡而温暖的心灵。
  
  起因—— 2008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在给我们在物质上带来巨量损失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个民族在精神上收获了累累硕果,为此,央视《对话》栏目特别制作一期《温暖的力量》,用这场雪灾中3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来彰显这股在抗灾中凝聚起来的中国精神。我们选取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百宜乡计生妇幼保健站医生包良敏、河南送变电建设公司送电第一工程公司施工五队队长张申伟、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大浦镇农庄村农民刘吉桂,这三个人的事迹均有广泛报道。
  
  这里就单说说拯救了44条生命的湖南农民刘吉桂。湖南农民刘吉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一住就是四天三夜,而刘吉桂本人的家境并不宽裕,而这四天却花去了他家积攒一整年的一千多元——这几乎是他一家五口全部的过年钱。
  
  刘吉桂这次拯救行动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这个老实、木纳的农民似乎在心里面一直都在等待这样一个机会。2008年1月25日清晨5点多钟,当粤VR1029这辆从广东普宁开往湖北松滋的大巴,因雪天路滑一头扎进高速公路边的深沟,所发出轰然巨响让50开外家中的刘吉桂意识到:“出事了”。他立即穿起衣服从家出来,这时的雪也越下越大。
  
  透过高速公路的护栏,刘吉桂看到在风雪中乱作一团的身影,其中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不断发出 “救救我的孩子”的哭喊,让刘吉桂做出了一个让他意外成为英雄的决定,转身跌跌撞撞跑回家拿了把镐头,砸开了高速公路护栏,从那个妇女手中接过孩子,妇女也随他钻了出来。随后,刘吉桂对其他旅客轻轻说了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我家里烤烤火吧”。这44个人,其中包括那位因车祸摔断腿的司机,开始了和他们的救命恩人刘吉桂共同度过,也许能让他们挂念一辈子的四天三夜。
  
  当今天再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深深的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感动,也为他所救的这44个素昧平生的、被他当作湖北人感到庆幸。当即决心把刘吉桂本人请到对话现场作为主述嘉宾,同时想邀请当时受到刘吉桂最大关照的那两位——抱孩子的妇女和腿摔断的司机。让他们俩在现场意外出现,给刘吉桂一个意外的惊喜,温暖的力量就会在现场流淌。但接下来邀请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拿着从各种渠道得到的44个乘客中近20个联系电话,从长沙到贵阳,再到郑州,最后返回北京,历时一周与这些被刘吉桂救过的人联系,整个过程充斥着无可奈何,我甚至怀疑这些人是不是被救过?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冷漠让我感到刺骨的痛。当然借口总是多种多样让人说不出什么,工作忙、要出车、要做生意、要照看孩子、要学车……我能感觉到他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也试着说服自己别强人所难,他们应该在心里念叨着刘吉桂这位他们人生中遇到的贵人。但后来和刘吉桂的一次聊天让我感觉到愤怒,我问他这些人回去之后有多少打电话回来表示感谢的,刘吉桂一开始不说,我一再追问下他才告诉我说有三、四个。四十四个,三、四个(虽然他在节目中迟疑的说成六、七个),我的脑海里当时只有这两个数字,这就是那些被救的人的感恩举动吗?
  
   当主持人陈伟鸿在现场说:“我们打了将近二十个电话,刘大哥,你希望他们有多少能到现场来”,刘吉桂答:“我希望他们都来”。主持人停顿了片刻,这片刻我们觉得也是残忍的,主持人说:“一个都没有”。而在这一刹那,我能看到刘吉桂沉默表情背后的那一丝伤痛。主持人问他介意吗?这个质朴、可爱的农民说:“不介意,他们工作忙,我能理解”,他还道出了一句平实但却意味深长的话:“希望平时多多联系”。这时我无语,冰雪已逝,人心间那种坚冰却久久难以消融,我们只怕现实的冷漠会深深刺痛那颗平凡而温暖的心灵。

雪灾受助者拒上央视见恩人 编导责其“不懂感恩”:http://news.163.com/08/0401/03/48DPQSC9000120GU.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 12:07: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1 11:44:00

这44个人不可能有求必应啊……

据我所知,他们都参加了湖南电视台的元宵晚会(记不太清楚),那天刘和44个人都在

电视台那么多,都想用这些题材做节目,我想让他们总是到场不现实啊!

此报道夸张的成分总是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11:59:00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尽管工作再忙,难道连电话都不能打吗?哪怕在做节目时也可以通电话呀!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教育该提上日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12:03:00
作者:这么多人拒绝,不正常

  面对网友的质疑,cctvhy在回帖中说:“对于这44个人中每一个愿意来现场的,《对话》栏目均表示报销来回的车费及在北京的交通食宿费用。尤其是对那两位重点邀请的——抱孩子的妇女和受伤的司机,我们甚至提出希望报销他们往来的机票以节约他们的时间。但结果依然,因此我们无语。”

  本报记者了解到,节目录制时间是3月25日,一个星期二。

  昨天晚上,本报记者电话联系到编导手记的作者,《对话》栏目的推广人海洋,他承认手记是他写的,发给了腾讯新闻,天涯上的cctvhy就是他。

  他首先表示,这篇编导手记只是他个人观点,并不代表节目组的立场。他说他知道那些人上过湖南卫视的节目,实际上《对话》的制作人员正是通过湖南卫视找到了被救助者,但编导联系了近二十个人,并且提出由央视负责机票和食宿,但依然遭到了拒,“如果一两个人拒绝还算是正常,那么这么多人都拒绝,出现的概率也太低了”。

  在采访中,他也一再表示,文章是他个人有感而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苛求受邀之人一定要参加节目,毕竟(节目的)主题也是呼吁大家不要遗忘雪灾中所展现的大中国精神,不要遗忘(刘吉桂)这些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精神”。

  至于网友的批评,他则表示,由于不了解内情,也是正常的,“98%的不理解是缘于误会”。同时,他还表示,“有落笔不周的地方,也请网友谅解”。

  海洋说,把手记发给网站、论坛,就是希望引起人们关注和讨论。这一点他显然做到了。而对于那些被他指为“不懂感恩”的人可能带来的伤害他似乎没有想太多。

雪灾受助者拒上央视见恩人 编导责其“不懂感恩”:http://news.163.com/08/0401/03/48DPQSC9000120GU.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 12:16:1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12:06:00
以下是引用cham430072在2008-4-1 11:44:00的发言:

这44个人不可能有求必应啊……

据我所知,他们都参加了湖南电视台的元宵晚会(记不太清楚),那天刘和44个人都在

电视台那么多,都想用这些题材做节目,我想让他们总是到场不现实啊!

此报道夸张的成分总是有的

我同意,那天的确是都到齐了的,我看了那天的晚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 12:11:00

编导联系了近二十个人,并且提出由央视负责机票和食宿,但依然遭到了拒绝,“如果一两个人拒绝还算是正常,那么这么多人都拒绝,出现的概率也太低了”。

  在采访中,他也一再表示,文章是他个人有感而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苛求受邀之人一定要参加节目,毕竟(节目的)主题也是呼吁大家不要遗忘雪灾中所展现的大中国精神,不要遗忘(刘吉桂)这些小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大精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