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1122 4
2014-05-01
*免费试用申请*高级会员【投资人俱乐部】【投资人微博】

【投资人】

(奖励20论坛币)订阅投资实务版&分享文库---额外奖励【投资人】上传下载专区---*收藏本版* 加入投资人俱乐部




【投资人】主题活动优秀回帖最高奖励100论坛币



【集】集合坛友之力,对某一投资主题进行资源整合,包括研究报告,原创观点,转载价值文章,深度资讯,PPT,书籍,视频资源

对研究报告分享鼓励合理定价
普通研报:1-10论坛币
优秀研报:10-50论坛币
稀缺价值研报:50-100论坛币
非常稀缺极具价值研报:大于100论坛币


分享资源方式:直接跟帖


奖励方式:
1.最高奖励100论坛币
2.【集】活动杰出贡献者,可获得投资人高级会员权限

与主题无关回帖将直接删除,谢谢配合


本帖主题:互联网传媒

订阅【集】






加入【the Investors】团队


【投资人】*58奖*移动端发帖

关注 eros_zz  

把握【投资人】最新动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 08:13:43
钛媒体



微软游戏主机Xbox One


Xbox one终于落地了,初步定价4999元,差不多一部iPhone的价格,销售方是A股上市公司百视通。

微软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这场世纪长跑,有了半官方背景的百视通出面,加上百年一遇的自贸区概念,才得以盖棺,但不能定论。除此之外,也归功于微软多年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亚洲其他国家。

回归商业本身,微软和百视通的这次合作是在什么样特殊背景下产生的呢?未来商业前景有何如呢?我战战兢兢地尝试解读下。

一、百视通的局

在A股市场上,能够做好局的TMT股不多,除了乐视,百视通算是一个。做局者,必有动机。百视通的动机是什么呢?

这要从百视通失去IPTV控制权说起。2013年5月18日,CNTV和百视通成立了IPTV公司“爱上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其中CNTV出资275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5%,百视通出资2250万元,占股45%。

本来靠着牌照,立足上海,辐射周边城市的百视通,日子过的充实而又安稳。无奈,半路杀出来的国字号CNTV搅了百视通的局。原本一人吃肉,现在变成两人分食,关键还要看别人脸色。这场商业博弈背后,可能无法靠市场法则来解决,所以也不再赘述。

合资公司成立后,百视通开始将主要收入来源方向调整为付费点播IPTV业务,但是这块蛋糕不足以支撑百视通这300多亿的盘子。百视通内部开始研究转型。正好彼时的互联网电视概念方兴未艾,百视通于是推出了自己的机顶盒“小红”,并建立自己的应用商店。

吃惯牌照饭的百视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很快被小米、天猫魔盒、乐视以及众多山寨盒子淹没。小红,死了。

占领客厅的方向是没有错的,错在了选错了战术。百视通开始围绕风行网做文章,先后两次注资,控股了这家在线影视点播平台,弥补了互联网视频内容。但有了这个并不够,百视通开始琢磨家庭娱乐,家庭娱乐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就是游戏,所以这才有了后面和微软的谈判,引入微软Xbox。而在引入Xbox的同时,百视通也在看很多游戏公司,尝试着投资,Xbox的本土化,少不了本地化的游戏内容。

说到这,微软Xbox和百视通的局才算有了来龙去脉。


二、微软的筹码

微软一直惦记庞大的中国市场,但外资身份运营相关互联网增值服务一直没法跨过政策门槛。虽然微软在中国的投入占比非常大,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这次合作终于给微软打开中国市场提供了一扇大门,要知道Xbox在全球市场,已经卖出500万台,如果要算上中国的水货市场的话,这个量级还要往上增加。在刚公布的微软2014年Q3财报显示,整体营收204亿美元,其中Xbox为197万美元。而截止到今年3月31如为止九个月的营收为819万美元。主机销售同比增长12%,为83亿美元,达到200万台,其中包括120万台XboxOne。

不过,微软也不要高兴的太早 ,且不说百视通这个合作伙伴在销售上能否玩的出彩。中国特色水货和山寨货就要将它一军。援引媒体的说法是,从淘宝上随便搜下,就可以见到比官方价格便宜1000多的Xbox产品,如Xbox one,Xbox360等。神奇的中国玩家总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这些产品。那些痴迷的主机游戏狂热份子,早已经穷尽办法解渴了。

因此,微软如果指望Xbox one或者未来一系列主机产品能够打开中国市场,首先要让对友能够发挥出色,其次是打击各种渠道盗版的基础上做的更加彻底。

你看,苹果公司就是很聪明,入驻天猫后,再也不用担心各种经销商、加盟商、各地运营商甚至伪军的骚扰了,价格体系也能够得以保证。所以,微软Xbox one未来在天猫开店估计也会势在必行的。


三、市场的蛋糕

很遗憾,Xbox one的落地是在今天,单机、网游、网页、手机游戏等在此消彼长的混沌中痛苦地挣扎。如果说单机的死,除了盗版之外,客户端网游兴起确实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新老交替,没有谁一定会死,但是这个“势”一定会有。

Xbox one的到来,固然让一些铁杆游戏粉丝终于守得拨云见日,但是那又怎样。对于微软、百视通来说,费尽心思地落地,不是为了满足小众市场的高端消费,而是要奔着人口红利,去图更大的商业利益。百视通的人和我说,百视通的目标是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文化概念股,确实冲着这个名头,确实要好好打造一番。

仅此而已。在中国的游戏市场上,移动游戏、网游、网页游戏组成了三叉戟。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游戏也是如火如荼,一个手机,一个pad,就是一个完美的移动游戏终端,无需去添加额外的点缀。在家庭端,如今的云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手机和电视的互联,一个账户就可以打通所有的家庭智能终端,围绕电视这块屏做应用商店的不甚枚举,一旦未来时机成熟,遥控器,手机,pad等都可以做为体感的外设。

且不说,微软和百视通联手,是否能扭转这个势,而基于这套系统是否需要建立个开放的系统,或者游戏Appstore,都是微软和百视通要考虑的。百视通没有这个基因,微软本土化也是个难题。

原腾讯联合创始人、德讯投资曾李青就曾投资过一个团队,开发了一款硬件产品,结合了微博、QQ、游戏、手柄、触屏等于一体的掌上游戏机,但最终也因为不尴不尬的定位,黄在了市场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 19:09:03
xbox one在中国要想成功很难,不想windows系统,这只是一个游戏平台,人们对于其需求的弹性还是大得多,所以一旦市场中出现“山寨”品,对于xbox one正版市场的挤压是很大。我觉得中国市场是一个明显的柠檬市场,如果xbox one真的好用,需求增加,“山寨”品肯定会利用其物美价廉的优势(物美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山寨品,不得不承认部分确实具备了吸收再创新的产品),逐渐的占领市场主要份额,这样让正版厂商很难做。
另外不觉得现在家庭娱乐媒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现在的主流都是移动互联,谁还会整天猫在家里。死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9 07:53:34

苹果Beats内幕:他们在音乐上落后了





腾讯科技讯 5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乔布斯在十多年前利用他招牌式的现实扭曲伎俩威逼利诱着音乐唱片行业的高管与他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他们同意苹果在当时新推出的iTunes数字商店里以每售99美分的价格销售歌曲。


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苹果被迫签订了一项并不能保证一定能从中受益的协议。据知情人士称,苹果最早可能会在本周宣布它将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eats Electronics的交易。


在此之前,Pandora Media和Spotify已经推出了各自的音乐流媒体服务;而苹果在8个月前推出的同类服务iTunes Radio发展得并不太顺利。


Venrock Capital的数字音乐投资者、苹果音乐集团的联合创始人大卫·帕克曼(David Pakman)表示:“苹果比Spotify落后大约两年的时间,他们需要一款流媒体服务。”


随着数字音乐下载量的下滑,唱片公司已经开始向苹果施压,要求与苹果合作推出音乐流媒体服务。唱片公司们希望苹果能够将Beats Music服务打造成Spotify和其他流媒体服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据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称:“唱片公司们希望苹果创建一款优质服务,它们想通过流媒体服务来获利。”


据知情人士称,最近几个月,几家主要的唱片公司都对iTunes Radio的表现越来越不满。当前流媒体市场正处于飞速增长时期,流媒体服务成为音乐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收入来源,但是苹果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了。


据国际唱片业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称,全球流媒体服务的总收入在2013年增长了51%,达到11亿美元。与此同时,数字音乐下载服务的总收入却减少了2.1%。


流媒体服务的每用户开支比音乐下载服务更高一些。音乐下载服务的优质用户每年用于购买音乐内容的开支大约在25美元到35美元之间,而音乐流媒体服务用户每月支付的费用为9美元或更高,算下来一年的开支至少在100美元以上。


苹果、Beats和唱片公司华纳音乐、索尼音乐娱乐和环球音乐集团均不愿就此置评。


苹果可以通过收购Beats获得很多东西,包括一款很有前途的音乐流媒体服务,一支优秀的业界高管队伍和高利润率的硬件业务。然而与苹果以前的收购行为相比,这次的价格也是相当高的。在过去的20年里,它在单笔收购交易上付出的价格大多在10亿美元以内。


华尔街的一些分析师对这项交易“感到迷惑”。因为他们认为,虽然流媒体服务市场成长迅速,但它目前在整个音乐市场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如果唱片公司不同意降低版税,那么象Pandora、Spotify和苹果这样的公司就很难让流媒体服务实现盈利。而且,Beats比Pandora和Spotify落后数年的时间,Pandora和Spotify目前的用户数量之和已经达到9900万人。


业内知情人士指出,实际上唱片公司愿意追随苹果的脚步前进,这标志着双方的关系正在从公开对立转向渐次融合。iTunes在2001年推出的“按单点菜”的模式极大地削弱了唱片公司的收入,因为消费者们不用再购买整张唱片了。


现在,音乐行业相信流媒体才是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业内知情人士称,唱片公司每过12个月到15个月就要跟Spotify和Pandora那样的流媒体服务商进行一次授权谈判,而且这些授权谈判可能进展得并不顺利。


目前还不清楚苹果会与Beats签订什么样的条款,但它在谈判中确实占有优势,因为它的iTunes商店已经拥有8亿用户了。


Roc Nation的经理人丹尼尔·魏斯曼(Daniel Weisman)表示:“iTunes是数字音乐下载市场排名第一的网络商店。如果苹果能够将iTunes的用户转变成流媒体服务的用户,那对苹果和Beats来说都会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据音乐出版行业的一位知情人士称,唱片公司愿意接纳象Beats那样的流媒体服务,因为它是在音乐行业内部被创造出来的。拉拢吉米·艾欧文(Jimmy Iovine)也会让苹果在谈判桌上获得巨大的优势。据称,艾欧文很可能会离开新视镜唱片公司(Interscope Records)而加盟苹果。


苹果很少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喜欢谋定而后动。自从Beats Music服务在1月份推出以来,苹果一直密切关注着这项服务。据知情人士称,Beats Music服务在推出后的第一周平均每天增加1000多个注册用户,这给苹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前新视界唱片公司数字业务副总裁安德鲁·梅因斯(Andrew Mains)称:“谷歌(微博)、YouTube、Spotify和其他很多公司都在努力推广流媒体音乐服务。如果苹果能够通过收购Beats而控制住音乐出版业的未来,他们就能继续控制住播放音乐的硬件设备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2 08:24:45
36氪


新闻的未来




Thetypist 有一篇文章,借由讨论 Theinformation 的模式,讨论了新闻的未来。

首先,它指明:“新闻”( Journalism )和“报道”( Reporting ) 是不同的,后者从属于前者。

未来,大的新闻机构,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负责突发性的新闻和事件报道。它们的主要职责是报道“What”,而非去解读“What does it mean?”。

大的新闻机构未来将主要扮演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这固然非常重要,但新闻 (Journalism) 的职能仅限于此。

那么,什么会担当起解读 “What does it mean ?” 的职能呢?

Thetypist 给出的解释是,未来会有一个角色叫做 “知识分子 (Knowledgeables)”,这一群人提供除了简单的“What” 之外的信息。

换句话说,未来的新闻,主要由两部分人负责:

  • 事件报道者,Reporters。—— 负责报道 What 。
  • 事件解读者,Knowledgeables。—— 负责事件的解读 What does it mean? 。
这两者的分工未来会日益明确,且彼此互补形成完整的新闻,并不冲突。在这种情形之下,报道者负责事件报道,知识分子负责事件解读和分析,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读者也会因此受益。Thetypist 将此种情形称作“专业化”。

同时,Thetypist 也指出,负责解读新闻事件的公司或者组织,在玩法、团队规模、和所扮演的职能上,同负责报道 What 的新闻机构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会更小、更专注、同时为了确保长久的发展,他们不必为了追求最新、最全面的新闻事件而耗尽精力、人力和财力。他们只照顾好自己的目标用户群即可。

有特定需求的用户

大的新闻机构,求覆盖的大而全,是很横向的,这种方式会使得他们无法满足垂直类深度内容读者的需求。它们会覆盖“所有人间或关心的事”,而非“某一部分人持续关注的事”。我们所有人几乎都会持续关心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门类的事情,而这些需求,此前并没有被很好的满足。

可能现在已经有不少垂直的博客起来,但这一块,仍有不少潜力可挖。

专业化

目前主流的新闻机构无法承担“专业化”的费用,他们的编辑和记者们忙着追逐下一个大的新闻事件、丑闻以飨不断猎奇、喜欢新鲜事物的读者,以此维持自己的点击、PV、杂志或报纸的销售量。主流媒体会持续的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不断提供可吸引眼球的内容,同时保证其提供的内容尽可能的大众化(19岁和50岁都可以看)。

但有特定需求的用户,他们需要了解的内容,不仅限于What,这部分内容目前的新闻记者们还满足不了,而知识分子可以。一方面,后者并不需要尽己所能的去不断追赶永无止尽的新的事物,另一方面,因为定位问题,他们并不用在追求竟可能多的新闻上花太多财力,因而能够承担起“专业化”的费用。

小团队

有特定需求的读者,他们最重要的特质是:他们真的关心某一领域或者某一门类的事。他们不仅愿意花时间了解该领域的所有事情,能了解的所有信息;倘若信息能够加深他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他们还愿意为这些信息付费。

主流的媒体,也希望能够获取这个门类的读者,只是这个群体,对于其成为一个大的媒体而言,带来的绝对价值太少了。而同样的一群人,对于一小群知识分子来说,可能就足以过活了。

如果你有一个 500 人的团队,年收益是 200万美元,情况就会很糟糕;而如果你只有 50 人的团队,年收益是 20万的话,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目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垂直媒体甚至垂直社区能够发展起来的原因。

当你需要在第一时间,抓住所有人的需求时,你最终呈现出来的质量、深度会跟你的HR 部门直接挂钩,你需要更多的人,同时你的费用会有不断攀升。而知识分子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在于,他们并不用覆盖所有门类,不用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只需要了解特定领域,就能给其面向的读者质量够高的内容。

试水者 Theinformation

Theinformation 基于以上的理念和机制,目前正在尝试以每月 39 美元订阅价格,满足其目标人群的需求。至于这个价格是否合理,其面向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又是否能够保证其长线的运转,这,还有待市场检验。

我的看法

我认同 Thetypist 关于专业化分工的分析,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分工,大的主流媒体不可以做,甚至,当 Twiiter、微博、微信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扮演传递“What”的时候,大的主流媒体可能不得不去内部孵化自己的“知识分子”团队(国内已经有大的主流媒体在做尝试)。

大的主流媒体,面向的人群更广、渠道和资源更多、其收入相较垂直的内容提供商,也会更多。仅拿“费用”来质疑,有点有失偏颇了。

其实相较“费用”,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

  • 基因。如果做惯了主流媒体,当它开始内部孵化专业的“知识团队”时,做法和对其目标受众的了解,是否与其真正需求相匹配。这点尽管说起来有点虚,但真的存在。
  • 品牌形象。当主流媒体给用户的形象形成之后,再改变,其难度较大。或许可以借鉴汽车或者可口可乐等公司,多品牌、多细分的战略,但在媒体方面其成功几率有多大,也还是需要尝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