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592 64
2014-05-08


回复学习心得交流另有额外评分奖励!
【广妙文化】《女论语》01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5251&from^^uid=1812191
【广妙文化】《女论语》02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5258&from^^uid=1812191
【广妙文化】《女论语》03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5265&from^^uid=1812191
【广妙文化】《女论语》04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5277&from^^uid=1812191
【广妙文化】《女论语》05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35292&from^^uid=1812191
........陆续更新学习.........敬请关注:哲学版https://bbs.pinggu.org/forum-183-1.html


关注“曲歌”之【广妙文化】系列,学习中华文化,优秀资源共享。
(欢迎加Q群:半盏清茶  194432829   验证问题答案: 人大经济论坛哲学版



关于精神扶贫的对话——王平理事长答各界朋友问



5b7c0d88t56a995de2b74.jpg



      1、问:“精神扶贫”的理念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切合当下中国的现实需要,而且发人所未发。你们说出了许多中国人心里想说但是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这样响亮的理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友成的最终目标是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而奋斗,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物质也更需要精神。


     2、问:什么是和谐社会?

      答:对此可能有许多方面的描述。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人为本”就要强调精神与物质并重,达到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相对平衡与相适应的状态。因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精神追求的。一个人的幸福观、价值观或人生观是否健康与心灵的和谐与否是分不开的。经济发展不等于满足感的提高,物质欲望的满足不等于人的全部需求。由信仰缺失导致的唯利是图使人们盲目追求金钱和财富;这种追求不仅早已超越了人类自身生活的需要,还造成了对人性的背离和人本身的异化。如果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内心不平衡的话,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从主观上加剧了人们内心的失衡,这才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终极根源。


   3、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下时代最受关注的主题;所谓“精神扶贫”,和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有什么关系?

       答:伴随着近代一百多年来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上的几次颠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受到了严重考验。然而人是不可能没有信仰的。曾几何时,许多不再信仰东方古圣先贤智慧的国人开始相信使人快速致富的厚黑学和游走官场的政治权术;一些不再信仰西方传入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则开始把西方的制度和方法论当作先进文化来崇尚。二十多年前开始的拜金主义和厚黑学的传播是国人道德滑坡的开始,而文革后许多言必称西方的知识分子把所谓西方文明错误地理解为西方的现行制度和方法论,这种片面理解也抽掉了西方文化的真正灵魂。    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唯经济发展是图的社会不会是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一个精神上贫困的民族是没有文化自信心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精神扶贫,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的问题。精神扶贫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现代人文精神,提高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4、问: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是不是不要笼统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答:首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消除对古圣先贤的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和教条主义式的照搬。教条主义不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也是学习一切经典学说的敌人。因革命之需要而批判孔孟之道的革命导师毛泽东本人,正是摒弃了教条主义把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东方的儒释道大智慧结合得最好而获得中国革命成功的典范。学习的前提是放下一切固有的文化成见,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是善于放弃固有成见的社会。吸收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理应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问:精神扶贫是不是仅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答:“精神扶贫”不是只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当下时代的需要相结合,并且融会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属于当下这个时代的独特文化,用以充实当代人的心灵。刚才说过,精神扶贫的当务之急是通过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现代人文精神,提高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心。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与西方文化相遇,必须批判地接受西方文明,学习西方文明的优势。在学习西方文明时要走出所谓制度决定论和方法决定论的误区。例如作为“体”的信仰文化,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作为“用”的西方制度与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想象在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照搬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制度能产生同样的结果。精神文明是制度文明的前提。依法治国必须将以德治国作为先导。以德治国必须注重教育。


     6、问:文化知识技能教育算不算“精神扶贫”?   

       答:精神扶贫不能等同于单纯的文化知识技能教育扶贫。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教育不能仅仅是以传授知识甚或是贩卖知识为目的,而忘记了育人这个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和圣贤教育的核心就是爱的教育,就是教人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天人合一,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懂得这个关系也就是懂得如何做人。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大学生和白领等群体中多次发生的杀人、自杀、迫害动物等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更辜负了社会为培养他们所投入的大量资源,造成社会损失。作为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和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却频频发生如校园枪击等暴力事件。这些已经发生的悲剧都在警示我们:仅仅掌握知识和技术却不懂得如何去运用,不懂得如何在社会中立足,不懂得如何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尽责,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以及与环境的和谐相处,那么知识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和技术在不当运用时反而会导致更严重的、难以逆转的后果。
  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如何做事、如何与他人和社会相处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做人的人也必定不会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是非不分、荣辱颠倒的人;懂得如何做人的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勤劳的人、敬业的人、好学的人、谦逊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上这样的人越多,社会风气就越好,社会就越和谐,人民就越安居乐业。


     7、问:提到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教人懂得如何做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伦理道德教育。请问按友成的理解,应该通过何种途径对当代中国人实施伦理道德教育?  

        答: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任何道德教育只停留在理论和概念的层面是没有意义的。而伦理道德的意识只有在持续的身体力行中才能逐渐转化成自身的品质,最终得以培养成为主动的、自然的、持续的、有责任感的道德行为,形成良好的循环。因此基金会提倡的精神文化建设项目就是推广以爱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和扶贫志愿者行动。在现有的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益的实践提高国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基础、完善和巩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的成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长久的、可持续的和谐与繁荣和进步。

     8、问:以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为己任的友成人自身应该具备何种精神境界和素质呢?

      答:做扶贫的人更需要精神脱贫。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需要一生为之努力的、永无止境的事,更不用说我们还肩负着向社会传递爱心、推动中国尚在起步阶段的慈善公益事业成长的使命。
  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它超越国家、民族、种族、宗教和一切意识形态,摒弃一切人为的、因狭隘的利益集团的政治需要而设定的“教条主义”模式,而留下的是一个可以用不同语言和词汇表达的理想境界: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共产主义,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地球村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充分和谐的世界。这是基于这种理念,我们提出了二十四字普世价值观:四海一家,相互依存;平等对待,彼此支撑;沟通分享,合作共赢。我们的LOGO就是对这个价值观的形象表述。
  基金会永远是一个怀有崇高理想并坚持良知实践的公益组织,因此建立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团队是我们这个公益事业创业的前提。作为肩负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并举的光荣使命的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的团队成员,至少必须满足两个并行不悖的条件:首先,要求基金会的每一位成员首先具备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高价值认同。它表现为伟大的志愿者精神和情怀,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恭敬、热情和仁爱之心去帮助和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第二,基金会永远是一个具有学习能力并不断创新的专业组织,因此要求基金会的每一位成员必须时刻加强能力建设和提高专业水平,用职业心态、专业能力去帮助和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也是我们倡导的友成文化。
  有幸加入友成团队的志士仁人将会发现,友成为他们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机会,而是一段新的生命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8 16:06:51
很有哲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8 16:09:05
我们的精神确实应该随着我们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富裕起来,至于办法当然是思想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广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8 16:42:12
什么是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什么是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清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8 16:46:55
非常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8 18:20:14
文化知识技能教育算不算“精神扶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