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没有哪个国家国家能够成功实现这些产业的私有化。市场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何况我们连市场经济进行到那一步都不得而知的情况下,一味的埋头套用西方的发展套路会导致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大量寻租机会的创立,老百姓只是受害者和旁观者。东南沿海城市,如江阴,昆山等地在国有企业改革时期国有资产的流失就是很明显的教训。几大银行的海外上市也是例子。人民只有痛心和被宰割的份。
这些都表现出我们现行的体制和政策制定过程存在重大的漏洞。“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该动用知识和科技作为重要武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正常运行的迫切时刻了(high noon!!)。我们的经济学专家队伍是作为政策分析专家来使用的,这在概念和操作上都存在很大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丰富的想象力”,这个国人大多都很擅长,这也是经济学家们的特长。与此相对的政策分析者是一组相对“务实”的人群,对实际没有任何影响的政策,即使再sound,都只是Paper,不是Policy。 他们的思维习惯与经济学有相当大的不同。他们嘴里没有“穷人”,“富人”等等这种不实之词,更强调用事实说话,让事实说话。换句话说,是用实证的思路,规范的方法来解决规范的问题,最后得到类似实证的答案。西方世界有很多研究所和大学做这些工作,他们只是从“client”手中拿钱的第三方,没有太多名人效应,也不存在很多权威言论影响,只有可行不可行,实际不实际。他们在制定政策前除了反复论证之外,在可行的前提下,会考虑小规模的pilot project。这种事情风险很大,事先一定要准备好各种紧急预案(cushions),比如提前到保险公司买好保险再说。这批专业型人才,这些思想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缺的。有人认为几大银行在海外上市是导致股价增长强劲的直接原因,但这些人在帮别人数钞票的同时忽视了自己是缺心眼。IPO的目的是募资,这些银行的国内业绩根本无募资之必要。走出国门是一个理由,但时机成熟不?在我们资本市场未开放之前,资本高估还是低估谁心里都没谱,就这样吃了亏。除了这个理由之外,就是卖国了,只是傻傻的卖。
还有,就是各层体制过于僵化,导致执行成本很高,效率反而很低。在这种institutes下运行别人的成功模式,无异于穿着新鞋走老路,不可能有太大起色。(有人可能要用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反驳我,我的看法是,我们经济增长快只是由于我们上升的空间很大,或者说差别人很远。)当我们认识到社会中有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确实提高的时候,我们也应当适当关注一下底层的公务员的收入变化,底层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变化。地区不同,有些地方可能不足两位数,有些地方可能是负数。
一个人的付出与收益应该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行业这个比例很离谱),但个人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一个飞行员说白了一辈子只能开飞机,不是卖身,是你的职业选择,或者是命。除了开飞机和从事相关工作外,可能连扫马路都干不了。(这跟走极端是两码事。)我感觉不是给他们太少,而是太多了。在承认收入不均等的前提下,一种行业比另一种工资水平差几倍,十几倍应该是正常的,但该事件中的飞行员收入应该是普通劳动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就会给这部分人社会优越感,虽然他们并不出众,搞国家建设也不怎么卖力。这种巨大的落差是导致“跳槽”频频的本质原因。工作本来就应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其他太多的差异。这在西方一些行政和社会改革较完善国家得到了很明确的体显。官老爷们喝茶之余参考参考,或许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