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6)
说了这么久的锚定效应,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 我觉得我身边的人都挺精明的阿!为什么这么这群猴儿精的人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呢?
最早有关锚定效应产生的原因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教授提出的,他们把这种解释原因叫做"不充分调整" (insufficient adjustment) [24]。 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是由于人大脑的思维的坏习惯决定的。当人们看见锚的时候,主观上会做出和"要估计的目标"(比如爱因斯坦去世时的年纪) 相比,他们面对的这个锚的数值是"高了"还是"低了"的判断,然后大脑再根据判断来调整自己的估计(或是猜测)。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是由于人的大脑在看到锚以后总不能完全的把锚忘掉,充分的调整自己对一件事物的估值,所以锚定效应才会产生。锚就好比是一个磁性不是很强的磁铁,人调整自己判断或者估值的过程好比是用念力使小铁球停在某一点的过程。如果没有磁铁的话,小铁球总能停在比较客观的判断上面,但是有了磁铁的话小铁球尽管也会被思维驱使,却依旧会受到锚这个磁铁的影响而偏向磁铁的方向。
特维斯基和卡尼曼教授提出的这个解释是在1974年,那时候人们似乎还不大知道行为经济学是个什么玩艺儿。因此就在这个解释出现的一年之后,Grice[25]他老人家就就马上冲出来反对: 什么乱七八糟的大脑调节不到位,这根本就是你们做实验的时候让学生觉得你们给出的"锚"与你们下面问的问题的答案很有关联造成的。比如一个教授问学生,最近10年来北京空气中PM2.5的值是比1000高哪还是比1000低哪?这时候学生会觉得1000这个数字似乎跟PM2.5的最高值似乎是差的不会太远,因此之后的判断才会受到1000这个锚的影响。这跟什么大脑不好使是不贴边儿的!Grice这种解释的正规名字叫做“交流推断”(conversational inferences),听上去他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就这么一个听上去不错的解释被特维斯基和卡尼曼教授分分钟给秒杀了。这俩教授说Grice你瞎掰什么呢,我们的锚是轮盘随机转出来的(至少学生认为是随机的),你不会觉得我们的学生缺心眼儿到连随机的锚都觉得和他们要估计的问题有联系吧?事实证明俩教授说的没错,因为Ariely (就是上面说的怪诞行为学的作者), Loewenstein和Prelec三位仁兄在2003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到[26],在实验当场让人们把自己"社保号的后两位"(类似于身份证号后两位)写下来当锚的时候(每个人不一样),人们竟然也会受到锚(也就是自己社保号的后两位)的影响!人们总不会天真的以为自己社保号的后两位预示着自己将要回答问题的答案吧?看来Grice他老人家的解释并不能让人十分满意,至少这种解释不能作为锚定效应的主要原因。

虽然Grice老人家倒下了,但是这依然不能阻挡社会科学家们对特维斯基和卡尼曼教授权威的挑战。不久之后,一个对锚定定理新的解释诞生了,这个解释的名字叫做"选择性进入"( Selective accessibility)[27][28][29][30]。选择性进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人的记忆什么的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都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面,想用的时候盒子会打开来,然后这个盒子里面记忆或者信息的就跑到了大脑中。比如说当你回到老家的时候,装有儿时的记忆和信息的盒子就会打开,这时候你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你儿时偷隔壁王老头儿家马铃薯的场面。而选择性进入的解释与此类似,由于你对一个问题答案的估计和判断是依靠进入大脑中的这些信息计算出来的,当你看到一个锚的时候,这个锚会刺激一部分装有记忆的盒子打开,信息一部分的进入到了你的大脑中,进而影响你的判断。比如说,当一个人问你一辆你从来没见过的轿车价格比100万高还是比100万低的时候,由于100万是一个很贵的价格,因此这个很高的价格就会刺激你装有奥迪,宝马和玛莎拉蒂等名车等价格的盒子打开,好车高价格的信息会进入到你的大脑中,而装有奥拓,桑塔纳和奇瑞QQ价格的信息的盒子关的紧紧的,没啥信息进入。也就是说,由于100万这个锚的刺激,好车价格的信息选择性的进入到了你得大脑,所以最终你对目标轿车价格的判断就会偏高,于是我们就观察到了锚定效应。
可以说"选择性进入"模型对锚定效应的解释与特维斯基和卡尼曼教授的解释是平分秋色的,尽管这种解释在被提出之后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但是迄今为止这个解释不但没有倒下而且还更加的完善! 可是,"不充分调整"和"选择性进入"这两种理论尽管都能解释锚定效应,他们的对人大脑做出非理性判断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于是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这两种解释到底谁对谁错?
就在科学家们撸胳膊挽袖子准备随时冲上去干掉对方理论的时候,我们的和平使者Blankenship,Wegener,Petty,Detweilerbedell,Macy,Wegener和Jarvis等人突然举着橄榄枝窜了出来: 等等住手!大家冷静都先别打!我明白怎么回事儿了!看了第五段的朋友可能会对上面这几个名字挺眼熟,没错,他们就是研究出来"不靠谱的锚的威力要比靠谱的锚小"的那六位。当然,这几位仁兄宣布出来"不靠谱的锚的威力要比靠谱的锚小"这个结论的时候还在2001年,之后他们越寻思越不对劲儿,为啥我们发现的东西和大家不一样涅?后来经过近10年的探索,这几位科学家发现科学家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现象是由于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锚的两种状态造成的。这两种状态一种叫做"下功夫思考"(high-elaborative)的状态; 另一种叫做"懒得下功夫思考"(low-elaborative)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锚的时候使劲儿琢磨这个锚的话,那么他用的就是"选择性进入"理论描述的思维方式。如果一个门在面对一个锚的时候懒得过多琢磨这个锚的话,那么他用的就是"不充分调整"理论描述的思维方式[31][32][33]。 这样一来锚定效应的心理解释框架算是落定尘埃了。
小常识: 其实卡尼曼教授自己也承认,当年他和特维斯基教授关于锚定效用的心理学解释是有分歧的,一个偏向于一种类似"选择性进入"的解释,另一个偏向于"不充分调整"的解释,但当时他们论文中采用的是"不充分调整"的解释。 但直到后来他研究了"人脑的两个思维系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唯一的,因此看来把"选择性进入"和"不充分调整"这两种解释结合起来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
[24]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4).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New York, N.Y.), 185(4157), 1124-31.
[25]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 & J. L.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41-58.
[26] Ariely, D., Loewenstein, G., & Prelec, D. (2003). Coherent arbitrariness: stable demand curves without stable preferen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73–105.
[27] Chapman, G., & Johnson, E. (1999). Anchoring, acti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79(2), 115-153.
[28] Strack, F., & Mussweiler, T. (1997). Explaining the enigmatic anchoring effect: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acces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 437–446.
[29] Mussweiler, T, & Strack, Fritz. (1999). Hypothesis-Consistent testing and semantic priming in the anchoring paradigm: a selective accessibility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2), 136-164.
[30] Mussweiler, T, & Strack, F. (2001). The semantics of anchor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6(2), 234-255.
[31] Blankenship, K., Wegener, D., Petty, R., Detweiler-Bedell, B., & Macy, C. (2008). Elaboration and consequences of anchored estimates: An attitudinal perspective on numerical anchor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6), 1465-1476.
[32] Wegener, D. T., Petty, R. E., Blankenship, K. L., & Detweiler-Bedell, B. (2010). Elaboration and numerical anchoring: implications of attitude theories for consume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1), 5-16.
[33] Wegener, D. T., Petty, R. E., Detweiler-Bedell, B. T., & Jarvis, W. B. G. (2001). Implications of attitude change theories for numerical anchoring: anchor plausibility and the limits of anchor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7(1), 62-69.
拿学术开开心-锚定效应(7)
东一句西一句地写了这么多,一查字数又过万了。有朋友劝说让我把这文章再修改修改语言改成一篇论文说不定还能发表,何苦花时间写一篇博文呢?正如我之前提到的,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为了对那些苦于读英文论文却充满好知欲的人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心理学和经济学在研究什么而已,因此论文少一篇也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读论文的心情。再说锚定效应的综述早有社会科学家下手了[34],虽然那篇综述写的也有不是很全面的地方,(比如综述中最新的文献只截止到了2010年,但这跟写作的年份有关) 但是笔者个人觉得综述的两位作者写的也算是相当不错,重复的工作还是不要做的好。
我经常开玩笑说科学家发表论文是为了当教授赚钱然后娶漂亮媳妇儿,在这篇文章里面也偶尔拿科学家们开开涮。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明白,在一些地方一个系的教授工资加起来可能也没有个当红的歌星或是影星赚得多。搞学术有时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无数的天才科学家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徘徊,也有很多人努力了很长时间距成功一步之遥却转身离开。有人把这些失败的现象简单的归结为勤奋和毅力不够,这很显然是不对的。说这些话的人们是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精华,知道什么是对是错。而在探索的过程中当一切对错都还是未知数时,很多科学家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是应该坚持还是应该放弃,当这些情况到来的时候,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灵感了。搞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尽管科学家们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却依旧有些费力不讨好。科学家,专家学者的名声和地位在中国似乎是不怎么样的。
可能很多没什么独立思考能力的愤青们觉得喷一喷科学家能够彰显一下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学问和见识,因此逮着一个科学家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迫不及待上去就喷对方一脸吐沫星子,什么研究物理的都是戴1000度眼镜片子头发像鸟窝的书呆子,研究心理的都是上相亲节目胡说八道的大忽悠,研究经济的做出来的模型都不好用全都是骗子......哪里出了问题以后,你要正经问他点儿解决问题的办法吧,他要么信口开河净整些用脚思考才会想出的办法,要么白眼儿一翻说这不是你们科学家的事儿吗,问我干什么?......这些人说白了就是无知者无畏。的确,学术界是有一批打着科学家的幌子到处坑蒙人的骗子,或是喜欢哗众取宠的明星,但您总不能见着一个就喷一个吧?要全都批判了也可以,起码你得弄明白对方说的内容再张口吧?在网上上随便翻翻帖子或者花5块钱在街边买两本关于阴谋论或是股神秘籍或是成功学神马的书看完了除了能忽悠一下无知小青年之外是不能让你伪装成为某个学术领域的行家的 (伪装二手的行家也很有可能失败!),要找出一个错误不难,难在想出怎么做才对,而学者们正是一群试着找到真理的人。 在这里我建议愤青们下次如果要喷整个一个领域的科学家们起码要多花些时间掌握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才可以,少上上网,多看看书,有了相关知识以后可能喷的会更加专业哟~......(-_-! 怎么感觉有点儿像电话直销的......)

写到这里关于锚定效应的内容也以暂时的告一段落了。其实尽管这篇文章涵盖了锚定效应的一些方面,但是距离锚定效应的全部内容还是相差甚远。比如文章中没有提到在经济学的环境下关于买家和卖家谁更容易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35],到底是锚定的数值在起作用还是锚定的单位在起作用[36][37][38],(比如"1000米"和"1千米"这两种锚的写法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吗? 后来为了这么点儿事几个科学家又掐起来了,而且掐了好几年。) 等等等等。其实锚定效应的每一个细节抽出来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写,但这些关于锚定定理没提到的方面在这里就不一一提及了,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相关文献里面找到,(文章中的参考文献格式不是论文的格式,这么写文献的原因是为了让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人们快速找到相关的文章。),最后要祝读了这篇文章的朋友们能把学到的锚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以一颗淡定的心面对打折,或者在菜市场讲价的时候别被卖菜大娘忽悠了才好。 :D
[34] Furnham, A., & Boo, H. C. (2011).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nchoring effect.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40(1), 35-42.
[35] Fudenberg, Drew, David K. Levine, and Zacharias Maniadis. (2012). On the robustness of anchoring effects in WTP and WTA experiment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 Microeconomics 4(2): 131–145.
[36] Mussweiler, T, & Strack, Fritz. (1999). Hypothesis-Consistent testing and semantic priming in the anchoring paradigm: a selective accessibility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2), 136-164.
[37] Wong, K. F. E., & Kwong, J. Y. Y. (2000). Is 7300 m equal to 7.3 km? Same semantics but different anchoring effect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82(2), 314-333.
[38] Mussweiler, Thomas. (2002). The malleability of anchoring effect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9(1), 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