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年新的会计准则更趋近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在CAS中,关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主要是:
1。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2。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3。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满足一定的条件:
(1)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
(2)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
但是我国现在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健全,企业在确定公允价值时也许存在很多困难,比如说现在房价很高,企业在对自己的投资性房地产估值时可能会高估自身的资产。另一方面,当不存在类似资产市场时,采用估值技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企业可能利用其来操纵利润。面对这些问题以及在具体运用公允价值技术时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公允价值在我国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被停止了,而在06年公布的新准则又被重新提出,希望有人可以对此做些回复,我将根据回复的质量给予奖励

我也想写这方面的论文,但关键是国外没有这方面的文献,特别是实证方面的文献.光公允价值中的金融工具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股权分置改革没有完成,现在股票的价格是流通股的价格,再加上市场的波动性剧烈,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很困难.容易出现财务报表和公司的财务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中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历史成本是过去的。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形成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就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时候,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因为公允价值具有主观性,所以会削弱其可靠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公允价值的文献很多是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好像mary barth 做得比较多
这里有篇《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是上海财经大学刘浩和孙铮的,提出了一些思路,对有兴趣的人应该会有所启发,个人认为参考文献中的文章对做进一步的研究较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Aboody D , Barth M E , Kasznik R. Revaluations of fixed assets and future firm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26: 149~178.
[2] Ball Ray, Ashok Robin, Joanna Shuang Wu.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3,36: 235~270.
[3]Barth M E. Relative measurement errors among alternative pension asset and liability measur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1991,66: 433~463.
[4]Barth M 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 1994,69: 1~25.
[5]Barth M E , Beaver W H , Landsman W 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6,71: 513~537.
[6]Barth M E , Clinch G. Revalued financial,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 Associations with share prices and non-market-based value estimat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 1998,36: 199~233.
[7]Barth M E , Maureen F McNichols. Estimation and 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ies relating to superfund sit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4,32:177~209.
[8]Barth Mary E, William H Beaver,Wayne R Landsman. 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Another view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77~104.
[9]Beaver W H, Christie A A, Griffin P A.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EC 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 No. 190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0,(2): 127~163.
[10]Beaver W H, Griffin P A, Landsman W R. The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content of replacement cost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2,(4): 15~39.
[11]Beaver William H. Financial reporting: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9.
[12]Bell, Timothy Barnes. Market reaction to 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3,21: 1~17.
[13]Danbolt Jo, William Rees.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valuation: Evidence from UK real estate and investment companies [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Glasgow: Scotland, 2007.·92·
[14]Dietrich J, Richard Mary S Harris, Karl A Muller III. The reliability of investment property fair value estimat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0,30: 125~158.
[15]Holthausen R W, Ross L Watts. 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3~75.
[16]Sloan R G. Evalu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current value estimat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9,26: 193~200.
[17]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 [J]. Accounting Horizons, 2003,17: 207~221.
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7 21:34:43编辑过]



大家的讨论貌似还是很冷清啊.
公允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可实现净值,重置成本,现行市场价格等,但对其判断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会计职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使用公允价值的这一计量属性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例如在债务重组中,如果债权人以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帐价值,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受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立即确认为损失,很可能因其降低了重组期间会计利润而损害债权人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如减少预计红利或违反债务契约,从而遭到反对,并最终导致债务重组协议无法达成.

比较赞同8楼的观点.
国外对这方面的运用可以说比较规范,主要是他们把精力集中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思考和行动上,而反观国内无论在各行业各领域,还停留在低水平的阶段.另外国内方方面面的因素也极大的制约公允价值公平合理的运用.

我觉得楼主的问题又回到会计提供者导向的角度,总是担心投资者会受蒙蔽。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即使是错误的信息,也比没有任何信息有价值。
我觉得与其讨论中国适不适合使用公允价值,不如做一个更为深刻的讨论:公允价值是否影响股票定价,公允价值是如何影响股票定价的。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是回答公允价值是否影响股票定价,而不是如何影响股票定价。与其去分析中国是否适用公允价值,不如去讨论投资者会如何看待和使用公允价值。他们才是公允价值信息的真正使用者。


公允价值在我国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被停止了,而在06年公布的新准则又被重新提出,希望有人可以对此做些回复,我将根据回复的质量给予奖励
06公允价值的提出是必然的。国有银行改革和上市过程中,IAS39和IAS32无法回避,国内当时没有相应的准则。因此在某率先上市的两家国有银行专门向财政部打专门的申请(应该是04年的事情),参照国际会计准册IAS39和32出具国内准则的报告。话说财政部会计司也够可怜的,会计理论界还在争吵公允价值利弊,现实中银行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难道能以历史成本放在报表上?如果这样话,银行的两套报表(国内准则和国外准册)之间的差异之大,拿到国际市场上会被人笑掉大牙的!
于是乎,被逼无奈,06年把IAS39抄了抄就出来中国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的发展是必然的,也是资本市场发展无法回避的话题。一切还是要向前看的。
风险管理行业在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逐步推出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操作风险计量模型还在艰难的探索中,但是金融界已经积极的运用风险管理技术进行管理的,新巴塞尔协议总结了实践中风险计量实践的优秀做法,最后大家还不是按照游戏规则来了。计量方法较成熟的,放在第一支柱,不成熟的放在第二支柱...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各国的监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以风险计量为基础的银行的资本监管和管理。
回过头来再看看国内有关公允价值的争论,都觉得心寒。有必要吗?能做的先做,先从金融工具开始,做不了的先放着(难道美国就什么东西都有市价了?)。反正国际资本市场已经这样玩了,中国人做不做(其实中国已经开始做了,并且做得很好),呵呵,还要看看大家的游戏规则的。会计学要加油了。


对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我个人认为是一种进步,通过这种模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表的可信赖程度,报表使用者如果能够认真学习新准则,深入领会精神,应该能够从报表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下面以一些上市公司的报表为例,看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提高财务报表有效性方面的一些作用:
金融资产。非金融类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类企业还加了一个贷款和应收款项,对于应收款项,由于资产证券化起步慢的缘故,一般企业还无法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由此可以看出,新准则的前瞻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核算企业出于投机目的持有的股票,除了金融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只会利用闲散资金申购新股,牛市中博一把,熊市中马上就会退出来,毕竟其主要任务是生产而不是炒股,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附注中明确表示要出售其交易性金融资产。而新准则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通过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属于非经常性收益,而且在其报表附注中进行充分披露,投资者应该可以得到充分的信息,认识其风险。在这点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很好的披露了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情况。
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核算债券,初始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续计量主要采用摊余成本,按照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发生减值的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个人认为,该模式很好的反映了资产的状况,很好的反映了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状况。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如何使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公允,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上市公司还不是真正的公众公司,公司的管理当局还没有正确的思维,而监管当局和审计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提高,不然,公允价值就很容易被操作。


请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首席专家葛家澍论文《财务会计的本质、概念和边界》,下为节选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地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的历史。
财务会计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引起的企业资源及其义务的变化为具体的记录和报告的对象。
由于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按过去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的公允价值作为记录和报告的计量属性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所形成的信息,应当是最可靠、最真实,而且可以稽核。什么是过去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的公允价值?它就是人们熟知的历史成本。
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一般都同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无关,都没有资格成为财务会计的计量属性。现在美国会计界不断强调的公允价值属于需要重新开始计量的属性。它或是当前的市场价格,或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它对于一个企业所有者持有的资产与负债来说,既同过去的交易与事项无关,也未发生任何使资产和负债发生变动的现行交易和事项,其计量难以客观、可靠,是不辩自明的。
计量的问题主要是选择计量属性。按照财务会计的固有特性,一项交易和事项在其发生时按公允价值计量后,只要嗣后不发生引起与该交易有关的资产、负债的变化,即不应再进行后续计量,对企业持有的资源和义务始终保持初始公允价值———即历史成本于帐表是一项明智的会计决策。因为这是财务会计保持财务记载真实性的基本保证。财务会计与经济学在计量上最大差别就是:前者反映成本,后者要求反映企业的价值。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计量上带来主观随意性并受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重大影响。“可靠的计量”必然成为一句空话。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所说,与经济学家的价值概念不同,会计人员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会计人员之所以使用历史成本,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客观的评价,并且容易证实。”(1999年中译本)
通过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计算现值,未必能求得真正的公允价值。因为,第一,未来的现金流量是预测性的,是很难归属于每一特定资产的(衍生金融工具除外);第二,折现率的确定很难合理。说它公允,只不过交易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同意而已!这同在市场上通过竞争,由无数交易所导致、为所有交易双方所普遍接受的市场价格,在公允性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强调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既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所决定,也是最近美国一连串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欺诈所告诉我们的一条重要的反面经验。缺乏可靠的虚假信息是不可能引导投资者进行正确的决策的。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来说,可靠性是首要的必备的质量特征,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就不存在。
财务会计有可能逐渐失去它的传统特征,人们对财务会计及其报告的要求已经使财务会计力不从心。我们认为财务会计正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是保持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忠实地用货币金额提供企业以过去交易和事项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历史图像?还是要扭曲财务会计以记录和报告过去为主的本质,把它改变为另一门学科———企业财务预测?
我们只试图提出一个供讨论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和特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可否这样设想:第一,今后的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历史的报告和企业未
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的一门创新学科?或第二,今后,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

正准备对公允价值这个问题做一研究,非常希望可以下载到谢诗芬的博士后出站工作报告《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网上书店都缺货。
各位同仁可以共享一下吗?先谢谢了。

实际使用情况 在《会计研究》上 财政部有发了几篇文章,就是总结07年新准则实施情况,有涉及到公允价值。
调研过,企业很少会使用到。不懂 ,也不敢轻易使用。
这个是舶来品。既然一开始是被动引入 ,怎样才能使其 运用的合理 或者精彩 才是关键的。

整个思路没什么好说的,这些个改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同时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之前是存在trade-off的,看更偏好什么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