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8103 2
2009-08-23
公允价值
一、公允价值的产生和提出背景
2006年2月份,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及一些解释公告,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鼓励其他企业实施。其中公允价值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之一。
CAS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CAS-基本准则-第九章会计计量-第四十二条)。CAS的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强调了几点要素,公平交易、熟悉情况、双方自愿进行。所谓的公平交易,就是双方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的,公正且公平的进行交易,市场交易的原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交易双方要将自己也要将对方都放在一个平面上看待,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也就不是公平交易了,例如某些关联方交易,双方交易的基础本身是不平等的,因此交易价格也很有可能是不公平的。熟悉情况强调的是信息获取的平等性,即你知道的信息,我也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这个信息,而我也知道你知道这个信息……,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博弈中,交易双方都无法或者说不能轻松的隐藏某个交易中至关重要的信息来从中获利,因为对方对此信息是知晓的,没有隐藏的必要,或者说隐藏的成本过大。自愿交易也是在强调一个公平的过程,强调双方交易的地位是平等的,买者和卖者都是概率性的相遇在市场上,这也说明了公允价值的定价原则并不是基于某一笔交易,而是一个频繁发生的交易过程所形成的价格,而不是停留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偶然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上。
葛家澍在其论文中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这里强调的估计价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在缺少真实交易下为子站和负债估计交易价格予以计量的,自愿的各方是非真实的市场参与者,它们代表无关联关系的买方和卖方,在这里并不与前面提到的市场交易的原则相矛盾,因为公允价值是在市场交易的假想条件下计量的,因此其交易原则也必然比照真实市场交易的原则。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意义
公允价值其实在我国早就已经提出了,早在2001年的时候,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等三个准则中就提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市场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等的原因,财政部并没有提倡使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但在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则重新提及了公允价值属性,并且可以说的广泛应用于各个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38个具体准则,其中有18个准则涉及公允价值,其比例占到了总体近一半,这也显示了国家对于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高度重视。
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我国会计进一步与国际会计趋于同步。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设置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的运用则同国际惯例接轨,显示了我国会计国际趋同的实质性进步,也充分反映了我国会计实现国际趋同的信息和决心。
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却一直得不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在欧盟委员会2004年公布的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初步评估报告中指出,中国在欧盟制定的五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只有一个达标,其他四个方面仍未达标,其中未达标之一就是没有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可见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直接影响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经济地位。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基础设施作用的必然要求。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CAS中规定了资产的定义,资产的计价是按照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总和来确认的,但是很多历史价值并不能很好的反映资产的价值。尤其是在金融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的我国,很多金融产品运用历史成本计价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其购买时的交易价格(历史成本)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其在未来能够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而公允价值的运用则可以在未来期间不断的按照市场上存在交易价格来调整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从而能够令投资者很好很明了的了解企业金融资产的价值。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属性的提出,对我国来说有众多方面巨大的意义,但是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首先,公允价值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可靠性则相对被削弱。CAS中在利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时指出,计量资产要存在活跃市场,也就是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照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得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或者参照实质上相同的资产当前公允价值,也就是参照了类似资产的价格;在不存在活跃市场且类似资产也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则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资产的价格。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存在资产的活跃交易市场,那还算好,如果没有活跃市场,那么利用类似资产进行估价就存在一个问题,相似度问题,交易资产和类似资产由于所在地理环境、市场、甚至交易时间等方面存在区别,因此也只能算是“类似”而不能“等同”。如何计量交易资产和参照资产的相似程度,利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都是一个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连类似资产也不存在活跃市场,那么就只能利用估值技术了,所涉及到的数学假设、估值参数等就会更多,估计因素越多,也就可能越偏离实际价值,得出的结果可能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这样估计的结果就严重影响了会计的可靠性原则,虽然价值是随着实际的走向或者趋势在不断进行调整,信息也是相关的,但是可靠性的问题不能很好解决,那么还是不能很好的为投资者等各方信息使用者服务。
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也存在着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一个缺陷。在美国的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大量的金融资产都是按照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的,在股市攀升的阶段,确认了金融资产的增值,并影响了当期损益,投资者在资产负债表中看到了资产的增值,并相信了这一事实,然而随着股市泡沫的破裂,确认的资产增值也随之化为了泡影,资产极度缩水,并造成了公司业绩的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也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这里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的计量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预警信号,反而蒙蔽了投资者的双眼,投资者被节节攀升的数字所迷惑,而没有看到繁华背后潜藏的危机。公允价值属性的计量特点本应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然而正是这些相关的信息最后却成了伤害投资者的利器,这不免使我们对公允价值属性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产生了怀疑。到底什么样的情形下,公允价值属性才能真正成为提供更相关信息得有利工具呢?
其次,我国金融证券市场虽然日趋完善,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严等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则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又一个有利的工具,很多企业会利用会计准则运用的灵活性和监管制度上的缺陷来粉饰本公司的业绩等。例如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CAS中关于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可以使用两种计量模式,即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公司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折旧和减值测试,而是在每个会计期末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并对调整差额进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在投资性房地产并没有真正进行交易的情况下,就按照设想交易的情况进行了损益的确认,并直接计入到了当期损益,而在未来投资性房地产进行交易的时候,能否按照此时的交易价格来实现,都是不确定的,尤其是在市场交易环境(例如股市、房市等)处于快速攀升或者急速下降的情况下,会严重高估或者低估资产,将这种不确定的交易损益提前进行了确认并最终影响了当期损益表,会对报表使用者解读正确信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第三,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平均水平还处于偏低水平。公允价值属性的运用涉及到许多会计假设,会计估计等,运用的学科也广泛设计高等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等,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显然不能人人都达到此标准,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各种专业的计量软件出现,但是对于原始数据的筛选、参数的选定等,还是要由人来确定,并且最后得出的结果也要进行修正,而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人会计从业人员都达到专业水平。当然我们可以选择代理公司或者咨询公司等专业服务公司来为我们做计量,可是代理公司或者咨询公司对于本公司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肯定不能和本公司员工相比,信息采集的不全面其得出的结果也会存在偏差。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运用公允价值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而现实是大部分的人达不到这个水平。
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的专业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并不充足,其职业水平和执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公司的报表在做审计等服务时也是不能充分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的建议
第一、建立资产市场价格数据库。国家财务部可以建立一个资产市场价格的数据库,数据库可以按照行业类比等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各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评估自己公司的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有个参照的依据,便于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而且也为注册会计师等做资产的公允价值审计提供了依据。
数据库的缺点是可能需要一个庞大的数据储存载体并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作,这将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应该不是小数目了),并且数据更新的时效性也会对资产的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A时更新的数据,而某公司在B进行资产的估值,参考的依据还是A时的数据,那么在A时到B时这个期间的价值变动就无法反映在资产估计的价值中。
第二、发布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手册等指导性文件。财务部可以制定并下发关于指导企业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文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以及解释公告中,都没有涉及太多关于公允价值具体操作的内容,只是简单的给出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而具体操作还没有明确标准。这样也会使各个企业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不一致,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发布一个这样的指导性文件也同样可以建立标准,各个企业都是按照同样的标准并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还也结合了企业自身的特点,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信息。
第三、公司编制未实现收益损益表。由于公允价值属性计量,确认的差额都是当期计入了损益(也有计入到资本公积中的,当然此种情况也可以填列在此表中),但是这种损益都是没有真正实现的,在某些方面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对报表信息的理解,而在此基础上再编制一个全面损益收益表,也就是说,将各种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损益变动的事项具体陈列出来,例如可以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影响的损益额度一一陈列出来,甚至可以将一些或有事项等没有实现的损益也可以列出,形成未实现收益损益表,将此表和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结合分析,便可以对公司的损益实现情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
第四、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很高的职业水平,因此进行会计人员的相关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对于企业会计的计量、核算、报表的编制等都是有帮助的,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以及在实际操作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会计实务上的问题加上财政部及时发布各种指导文件(解释公告等),从而促进公允价值属性的计量向高的层次发展。
第五、加强相关法律的规定和舆论监督力度。由于公允价值属性在目前来说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因此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等的行为便难免会发生。加强信息公允性的方面的法律规定,加大对于舞弊、披露不公允信息的惩罚力度等,可以有效遏制利润操纵等的行为,并对公允价值属性的正确运用和操作指引了方向。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中就规定了信息公允披露的要求,并对违反公允信息披露的企业进行惩罚性的罚款等措施,并将举证责任交由会计师等内容,有效的控制了公司舞弊行为和审计风险。
现在公众和新闻媒体等对各种舞弊案例的关注及影响都是极为重大的。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诚信危机事件,也使得现在的各种舆论工具得到迅速发展,并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于公司的舞弊等行为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五、结尾
我国现在的公允价值属性的运用正处于刚刚的起步阶段,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准则也在制定中,大家都是在一步步的实践探索中向前发展,我们相信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将来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关于第二部分意义那里,大部分内容是我从其他论文概述过来的,因为自己确实不擅长写意义之类的东西,后面会将论文附上,大家可以参看,同时我希望大家能够广泛讨论此话题,因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现在正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一步步去探路,积累的经验也会对我们更好的运用公允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PS:此贴的回复不要出现“好”“不好”“看看”“路过”之类的灌水性回复,我将会对此中情况进行相应的扣分处理,此规定暂时仅限于此贴!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8-23 11:11:27
帅哥``````怎么还是有CBZ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8-23 11:14:44
轩轩 发表于 2009-8-23 11:11
帅哥``````怎么还是有CBZ啊```````
? 不管了,老子眼睛都要瞎了,就那么样,大家凑合看就行了。
{:2_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