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4-6-2 13:57:57
有事先下了。有机会再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6:23:30
bfb 发表于 2014-6-2 13:55
有人买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体现。社会必要劳动在先,买在后。是对循环发展的一种说明。
你的文章大大师付不 ...
“你的文章大大师付不买,小小师傅买,当然是体现了社会必要劳动了。”



既然我的批判马克思的文章体现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价值,那大大师傅为什么不买?小小师傅为什么只愿意出低价、而中中师傅愿意出高价?

我知道你会用“使用价值”来解释,即使用价值为 0,则不愿意购买;使用价值低,则出低价;使用价值高,则出高价。

那么不就和我在 13 楼说的那样吗:

一件商品有两种价值,一种是生产者眼里的价值,一种是消费者眼里的价值。


你会说“后一种价值就是马克思说过的使用价值”,错了,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并不决定消费者愿意出的价格的高低,只有效用价值论才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出价会有高有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6:45: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7:10:04
crj302 发表于 2014-6-2 16:45
买方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方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但卖方有一个直接约束,成本,如果价格低于成本,卖方就不会 ...
有道理.

如果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买家与买家的关系就是颠倒的,买家希望物价越高越好,卖家希望物价越低越好。因为物价仅是漂浮在货币之海上的船,货币之海本质上也是商品之海,其具有稀缺性,若货币的供求关系中失去了稀缺性,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供求关系就是一种近似于女娃子们玩的“过家家儿”的游戏关系,商品物价的运动揭示出一种无价值、无规则的社会现象,即人财物之间不具有其内在的、优化自然形成的配置比例关系了,经济学演化为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的皇家经济学即奢侈品消费经济学——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7:10:06
crj302 发表于 2014-6-2 16:45
买方希望价格越低越好,卖方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但卖方有一个直接约束,成本,如果价格低于成本,卖方就不会 ...
有道理.

某一物价就像是漂浮在商品之海上的一只船,而这只物价之船就在商品之海所形成的巨浪之间,即在货币波峰与货币波谷之间穿行着。如果商品没有稀缺性,那么物价之船仿佛就是在“旱地行船”一样,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就要颠倒过来了——买家希望物价越高越好,卖家希望物价越低越好。货币没有了稀缺性,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就是一种近似于女娃子们玩的“过家家儿”的游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0:10:52
没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0:12:48
xiaxt 发表于 2014-6-2 17:10
有道理.

某一物价就像是漂浮在商品之海上的一只船,而这只物价之船就在商品之海所形成的巨浪之间,即在 ...
      “某一物价就像是漂浮在商品之海上的一只船,而这只物价之船就在商品之海所形成的巨浪之间,即在货币波峰与货币波谷之间穿行着。如果商品没有稀缺性,那么物价之船仿佛就是在“旱地行船”一样,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就要颠倒过来了——买家希望物价越高越好,卖家希望物价越低越好。货币没有了稀缺性,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易,就是一种近似于女娃子们玩的“过家家儿”的游戏了。”

回复:
      照你的说法,这世界上,稀缺必须解释一切,任何学术、任何人类活动都不必要了。
      如果球场上满地是球,象空气那么多,球员就不会争着去抢一个球了,所以,球的稀缺是篮球比赛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球的稀缺性,打球就是女娃们“过家家”了。
      如果棋盘上车、马、炮、兵怎么杀都杀不完,棋手就不会动脑下棋了,所以,棋子的稀缺是象棋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棋子的稀缺性,下棋就是女娃们“过家家”了。
     如果士兵和军官象空气那么多,那么军事理论就不必要了,所以,士兵和军官的稀缺是军事理论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士兵和军官的稀缺性,打仗就是女娃们过家家了。
     如果道理象空气那么多,随便说一句话都是硬道理,那么打官司就不必要了,所以道理的稀缺是打官司的永恒主题,如果没有道理的稀缺性,打官司就是女娃们过家家了。
      还可写很多类似的例子。
      可见,所谓稀缺是经济学永恒主题,是多么的荒唐中的战斗机!
      主流教科书对“稀缺”的所谓论证毫无道理,是毫无道理中的毫无道理。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商品总是不够”是站在消费者上立场上讲的,是片面的。人有两面性——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如果站在生产者立场上考虑,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将恰恰相反
  市场经济人关心的是,如何通过交易方式,以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收益。
  当老板的,都希望以尽量小的付出换取尽量大的收益。一方面,多生产,老板就必须多支付成本,这就与“少付出”冲突了。也就是说,从控制生产成本角度看,老板是不愿意多生产的,是不情愿让产品丰富起来的。另一方面,老板都希望别人无同类产品可卖;希望原料不多仅够自己买、工人不多仅够自己雇、合适的土地不多仅够自己租;希望别的老板买不到原料、请不到工人、租不到合适的土地,好让他一个人生产,由他一个独占市场。那样,他就可以少卖多赚了。当老板的,都恨不得卖两三件产品就把钱赚足,以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对资本家来讲,“大家都生产、大量地生产、产品丰富”绝不是好事。自由市场上,老板之所以多生产多卖产品,并不是他热爱消费者,并不是他热心满足消费者的欲望,而是因为“他不卖,别人也卖,市场份额将被别人抢去,别人多卖,价格也会下降,不卖白不卖”。老板们多卖是出于无奈,是被迫的,他们心里并不乐意,他们没有半点多卖的主观欲望,他们心里十分痛恨“产品丰富”。
  当雇员的,都希望少干活多拿工资。对他们来说,工资越高越好,劳动时间越少越好。而劳动时间少就意味着产品少。也就是说,当雇员的,只会是嫌劳动时间太多,嫌产品太多,他们并不希望多生产,并不情愿让产品丰富起来。总之,站在生产者一方的立场上,不论是老板还是雇员都必定认为商品越少越好,相对于他们的愿望来说,产品永远是太多太多了
      我们经常听说:“唉!竞争太激烈,生意难做”。所谓竞争太激烈,就是同类商品太多,经营同类商品的商人太多,可见,“商品太多太多了”的感觉是十分现实的。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生产者立场上,他就必定认定商品太多了。
  市场上,有买方有卖方;市场上的人,有两面性。只讲买方、单拿人作为消费者的一面说事,说商品总是稀缺,是片面的,是不对的;只讲卖方,单拿人用为生产者的一面说事,说商品总是过多,也是片面的,也是不对的。真正的道理是:对人类社会这一生物系统来说,自然资源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市场上,商品数量与消费者的欲望无关,与生产者的愿望也没有关系。商品是否丰富、经济资源是否充裕,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
       可见,在经济学里谈论“稀缺”,乃画蛇添足。说白了,“稀缺是经济学的永衡主题” 就是个脑筋急转弯,是片面类比出来的。它比较有趣,可以逗入门新生乐一乐,但是,它没有半点科学意义。和 “篮球稀缺是篮球比赛的永恒主题”、“棋子稀缺是象棋比赛的永恒主题” 等无聊句子一样,是一个无聊透顶的句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1:04:19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6-4 10:12
“某一物价就像是漂浮在商品之海上的一只船,而这只物价之船就在商品之海所形成的巨浪之间,即在货币波峰 ...
我以为你可能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假如你的确读过,我还是认为你没认真思考,至少是你还没读懂。

(1)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置条件。

(2)商品供给“太多了”,这是相对商品需求来说的,是相对于商品需求是“太多了”,这种过剩现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世界上不存在商品的绝对过剩。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是指相对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地的生产过剩。

(3)稀缺性是指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约束性。在这一基础上,经济学才能引入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供求关系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等基础理念。

马克思曾说:“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

显然,在这里,马克思是将人的劳动作为有限性资源看待的。所以,首先才有了“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的思想观念。其次,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与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的分配原则,实际上是“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价值规律的必然反映,也就是说,劳动是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其特质就是禀赋,具有相对的稀缺性,否则就不称之为生产力要素。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并在劳动生产力构成中形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关系,而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流动态”,或则说并不仅仅是一种让人难以把握、让人无法确定的生产性活动,或仅仅表现为一种的劳动的动态形式。

资本论认为,劳动不是商品,而劳动力是商品时【注1】,资本论指的是个人劳动的私人性质及其能力属性,而非个人劳动的实体性及其社会性。马克思在《在致库格曼一封信》中纠正这一错误,他指出,在价值范畴中,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同一的;全部的个人劳动之和构成社会劳动,个人劳动的存在与发展是社会劳动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社会劳动的要素构成,“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换句话说,社会劳动的实质内容由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种要素构成的,也就是说,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都是个体劳动藉以体现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形式。人力资源的主体是人,而不是人的劳动;劳动可以是商品,可以取得资本形式,但劳动者本人却不是商品,劳动者不是人格化的资本。

实物工资不是由维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生活消费资料这单一因素构成的,同理,名义工资也不是由维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生活消费资料价值这单一因素所决定的。因为,维系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生活消费资料及其价值,仅是个人劳动者的生命活动及其劳动所赖以续存的基质,除此之外,实物工资和名义工资中还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发展资料和享乐资源以及财产性收入等。雇佣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不是劳动力商品,而是建立在大工业机器体系基础上的现代的社会分工及其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机制。

你所简述的一切,几乎都没有讲到问题的实质上,因为你所指望的“生产技术”,即那个能够为你解决一切稀缺性问题的那个“生产技术”,而它仍是相对的、是经时间和实践的沉淀而自然形成的“生产技术”,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马克思所指的价值,其第一项职能即是计划调配或分配各种生产力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这种比例关系是维系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必须的、必要的和必然的结果,这一客观规律性表现为“在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果,我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的现实构成,把它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生产力要素的配置比例结构,看成是“价值规律所借以实现的形式”的话,那么我们就可把“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修改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了,为此我们做了这一修改,不正是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做了一番有益补充和进一步丰富吗?【注2】

【注1】
马克思资本论中没有讲过“劳动力市场”,而是讲“劳动市场”。马克思指出,“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资本家在劳动市场上也买到了正常质量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必须以通常的平均的紧张程度,以社会上通常的强度来耗费。”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168页和第222页。

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实际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获取的是劳动力的对价,二者之间的差额恰恰体现的是劳动与劳动力之间的不对价,反映的是强势资本对弱势劳动的欺凌与剥削,而产生这一社会收入的巨大反差的根源在于,资本垄断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人”,不得不按照资本的游戏规则,以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去出卖自身劳动。在马克思看来,雇佣工人如同一只下蛋的母鸡,失去了产蛋的鸡窝,不得不在别的鸡窝里产蛋,并将新蛋留给该鸡窝主人,自己仅获取一点饲料;一天产一个新蛋,只能得到一天的“口粮”——即一天的鸡饲料,这可能吗?

【注2】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正是这些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质内容。”

上述这一提法,不仅没有否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及交换价值)形成机制的作用,而且还进一步明确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力要素在价值(规律)范畴中各自所具有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强调了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总之,它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的、市场经济可以通过那个虚无缥缈、来去无踪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调节和优化配置资源的方法,看起来要好得多,也现实得多和实用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1:08:12
xiaxt 发表于 2014-6-4 11:04
我以为你可能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假如你的确读过,我还是认为至少是你没认真读 ...
我说我读过多次,你一定不信。
你中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毒太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5:14:47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6-2 10:34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满大街的大学生,多于牛毛,到处打听就业岗位,就是没单位聘用。不过,大学生可是 ...
你搞错了。
1、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没单位聘用,而是都想找好单位,或者想留在大城市。你深入县级的民营企业看看就懂得大学生是否稀缺了。
2、房子怎么会不稀缺?不稀缺的话就没人去盖了,空置房多的原因是房产商想得到更多的收入,而之所以房产商可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就是因为房子的稀缺。
3、倒牛奶等行为是为了使牛奶更为稀缺。因为当是牛奶出现过剩,本质上只是相对过剩(失业工人就买不起)。其他商品太多也是相对过剩,不然这些商品就没有人要去生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4 16:39:10
张明栋 发表于 2014-6-4 15:14
你搞错了。
1、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没单位聘用,而是都想找好单位,或者想留在大城市。你深入县级的民营企业 ...
你搞错了。
1、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没单位聘用,而是都想找好单位,或者想留在大城市。你深入县级的民营企业看看就懂得大学生是否稀缺了。
2、房子怎么会不稀缺?不稀缺的话就没人去盖了,空置房多的原因是房产商想得到更多的收入,而之所以房产商可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就是因为房子的稀缺。
3、倒牛奶等行为是为了使牛奶更为稀缺。因为当是牛奶出现过剩,本质上只是相对过剩(失业工人就买不起)。其他商品太多也是相对过剩,不然这些商品就没有人要去生产。
---------------------------------------
回复:
    我没错,是你错了。
     一、县里面找工作的大学生少吗?家乡县城教育部门招三十个劳动务派遣工,搞食堂工作,结果有180多个大学生报名。               最后,一个大学生都不用,你根本不了解情况。
     二、有人计算过,中国现在的空房子,若让中国的无房流动人口住,根本住不完,人家有数据,具体数字忘了。
     三、既然要以倒掉的方式创造出稀缺来,那就说明不稀缺嘛。过剩还叫稀缺?           
          相对过剩?我告诉你,任何过剩都是相对过剩,没有绝对过剩,是过剩就不稀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5 07:29:45
罗罗嗦嗦讲了那么多,但根本问题没解决:什么叫价值?定义好了吗?你没定义好,你怎么知道你所说的一堆东西,与价值有关系?
因此,我可以断定:你所说的,与价值没一毛钱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5 07:31:41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5-14 15:56
  1.1.2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流行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书本,喜欢讲稀缺。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列出一些 ...
稀缺当然并不等于价值或有价值,但是如果稀缺导致花费人类劳动,那就是有价值,为什么?因为价值是耗费,而作为价值的耗费,那必定是人类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6 10:36:35
hhj 发表于 2014-6-5 07:31
稀缺当然并不等于价值或有价值,但是如果稀缺导致花费人类劳动,那就是有价值,为什么?因为价值是耗费, ...
“因为价值是耗费,而作为价值的耗费,那必定是人类劳动。”
-----------------------------------
回复:
     你说的,价值是耗费,只说对了一半。
     价值是可以收回的生产成本,成本当然是耗费,可是,只有这种成本是可以收回的,它才是价值。收不回的成本、收不回来的耗费,不是价值。
     你看到价值的耗费一面,说明你动过脑。但是,你不能停留在耗费上,你必须看到这种耗费的可收回的那一面。
     其实,等价交换原则讲的,就是价值是可收回的生产成本——即付出的劳动成本可以通过交换方式等量收回。也就是说,你的 “代价补偿价值论” 不是新东西,已有的等价交换原理早已涵盖。
     关于等价交换,我还可以多说两句:
     一些网友拿交换个例来否定等价交换原则,非常可笑,太可笑了。等价交换原则不是指具体的交易个体,它指的是交易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因为消费者根本不去考虑生产成本,他们只知道砍价,所以,就单个具体的交易来说,几乎百分之百的不等价。但是,由于市场上的交易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都不可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商品价格呈正态分布(由概率论定理得),也就是说,生产者制造一件商品尚未出卖时,作为观察者,理论上我们可以肯定:他吃亏的概率与他占便宜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就一个抽象的交易来说,交易人所得价值的数学期望值等于其让出价值。这就是等价交换原理。     

      马克思把斯密的思想提炼成——等价交换原理,是有进步的,可是,他没有借助概率工具,所以讲不透彻。因此,很多初涉经济学的网友,有误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6 18:22:00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6-4 16:39
你搞错了。
1、现在的大学生不是没单位聘用,而是都想找好单位,或者想留在大城市。你深入县级的民营企业 ...
1、你到民营企业看看,民营企业用人难一直以来都是个问题。
2、流动人口是怎么个统计出来的?公安的暂住证或居住证?
3、相对过剩不能否定稀缺,因为如果把相对过剩的牛奶无偿或用极低的价格卖给(买不起牛奶的)工人喝就不会过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7 09:41:33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6-6 10:36
“因为价值是耗费,而作为价值的耗费,那必定是人类劳动。”
-------------------- ...
成本回收之说不过是我的代价补偿价值思想的一个庸俗的表现形式而已。耗费必须要补偿,无论是正补偿还是负补偿,都要得到补偿。这个好象你的成本回收呀。但成本没能回收也必须要补偿,就象你父债子还一样。而交换则是耗费补偿的一个普遍形式,它与自给自足一起,也是这种耗费补偿的形式。之所以交换要等价,就是因为耗费要补偿,如果不用补偿,那就不必等价来交换了。
所以你想用等价交换来否定我的代价补偿价值论,那还不够火候哦,我的价值论,既包含着动态的等价交换,总体的等价交换,也包括着你没想到的不等价时的补偿,即亏损补偿,即负补偿。
而价值就是耗费补偿的系统。因此,由于在负补偿,所以我们可以说,无论怎么耗费及如何补偿,也无论成本是否回收,耗费了就有价值,至于这个价值能否实现如何实现,那并不影响价值是耗费的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5 09:44:04
请29510785看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5 10:04:01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5-14 15:56
  1.1.2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流行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书本,喜欢讲稀缺。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列出一些 ...
使用价值与稀缺无关,牛黄的药效不是因为稀缺,交换价值与稀缺有关,牛黄昂贵是因为太少,如果牛黄像牛粪一样多,就像牛粪一样不值钱,甚至还不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5 10:05:11
大大师傅 发表于 2014-5-14 15:56
  1.1.2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流行的现代主流经济学书本,喜欢讲稀缺。一开始,他们往往会列出一些 ...
使用价值与稀缺无关,牛黄的药效不是因为稀缺,交换价值与稀缺有关,牛黄昂贵是因为太少,如果牛黄像牛粪一样多,就像牛粪一样不值钱,甚至还不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