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经济学基础--市场运行的数学原理》之第1章 概貌
1.1 物品的价值与稀缺没有关系,经济学和稀缺没有关系
1.1.1 搜寻劳动
物以稀为贵,是俗语,是人们对稀罕物价格成因的直觉,是错觉。不过,这个错觉的确很象很象是真的,比如:
有的旧邮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张,其价格常常是万数。
古董,世上稀少,有的有几件,有的甚至仅有一件,其价格动辄数十万元。
螺蛳,都是右旋的,左旋的极为稀少,有生物学家悬赏百万元求购一颗。
牛黄,在牛胆里形成,极为稀少,可以做药,其价格高比黄金;狗宝也是如此 ……
由于太象是真的了,以致从市井街头到经济学院,人们都把这事想当然了。物稀即贵,经济学有必要给出解释,可是经济学史上没有人认真去做。马克思似乎认为这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没有花心思作深入思考。和马克思闹对立的新古典经济学人,他们满以为“物稀即贵”点到了劳动价值论的痛处,认定那是死穴,于是,干脆把“物稀即贵”现象当作理论依据,高唱:稀缺是经济学永衡主题!
人是需要直觉,但是直觉常常误导人。太阳早上东升、午后西沉,大家天天看到,可是,不能因此就依着直觉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吧。哥白尼首先就不依,现在已经没有人把它当作天文学依据了。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能以直觉作为依据的,把稀缺两个字放到经济学文献里当作关键字眼,很不严肃。事实上,有稀而贵的物品,也有很多东西极为稀少,但它们不值分毫,比如: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的胡须,都极为稀少;
有的牛全身黑毛,在前额正中有一个小白斑点,这样的白牛毛极为稀少;
某品牌电视机荧光屏十分光滑,其玻璃平面上1毫米大小的瑕疵极为稀少;
顶尖作家张李某著作等身,他作品中病句极为稀少;
大街上的商业招牌,错别字数量不多,很稀缺;
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中,次品比合格品稀少,名牌产品中的次品更是超稀缺;
酸雨比淡水雨稀缺;三脚猫比四脚猫稀缺;罪犯比守法公民稀缺 ……
等等,等等,这些稀缺物事,就不值钱。
十六岁少年的白头发、女孩子胡须是正常发育性状的例外,是因病造成的;牛额正中白斑点的白毛是生物变异结果,大概是遗传物质复制失误所致;荧屏瑕疵是制造失误所致;作品病句是写作疏忽造成的,它们都是事物运动的非正常结果。旧邮票和古董,按正常的新旧替换规律,它们应当随时间的流逝而损坏、无序、消失。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本该消失了的旧邮票,还有几张残存下来;本该被历史变动冲击毁坏消失的古人器物,还有几件残存下来,成为古董;左旋螺蛳是遗传的变异;牛黄是牛生病结石而成的。总之,稀缺物一般是事物运动演变的非正常结果。同是稀缺物,都是事物运动非正常结果,为什么古董、牛黄等价高巨万,而少年白发、作家病句等却分文不值呢?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分解。
本来,大作家张李某著作中的病句极度稀缺,不过,分文不值。病句嘛!值什么钱?
可是,治学严谨、财大气粗的张李某,到了晚年突然希望找出自己作品中的病句加以改正,以便使作品流芳百世。于是,他请有关专家对作品总句子数量、写作过程中病句出现的几率进行估测。估测结果是:全部作品大约有180万个句子、病句出现几率为30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病句数为6个左右。据此,专家组向大作家提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 雇请100名功底坚实的语言文句专家,对大作家所有作品进行逐句推敲。大概在半年左右能将那6个病句找出来。这样,按每个专家半年工资12000元计算,每查出一个病句耗费的工资成本是12000×100 ÷6 =20(万元)。简单地说,每句须耗费 20万元。专家组把这个办法称为计划搜寻法。
方案二: 根据估测数据向社会张榜悬赏,并且已经拟好榜文。榜文曰:“任何一个人,找到张李某作品病句的,每句赏20万元”。专家组把这个办法称为悬赏搜寻法。
可以想象,如果采用悬赏搜寻法,那么,人们在茶余饭后闲聊时,一定纷纷说:“哇噻!一个病句值20万,哎呀呀呀!真是物以稀为贵!物以稀为贵呀!”
试想,如果大作家采用计划搜寻法,那么,由于人们看到实实在在地有100个专家在逐句推敲,在那里埋头苦干半年时间,他们会很自然地说:“每个病句的搜寻过程耗费了约20万元的劳动成本,实在是不容易!不容易啊!”
采用悬赏搜寻法,从悬赏广告播出之时起,必定有很多很多人把精力花费在查找大作家作品病句上——有的特地买来大作家的书逐句推敲,有的虽然不刻意地逐句推敲,但是在读大作家的作品时,也会把一定的注意力花费在句子推敲上。总之,整个社会有文句推敲能力的人几乎都被动员起来,投入病句搜寻工作了。最后,运气好的,先找到病句的那6个人各自领走20万元赏金。可是,市井街头人众看不到千千万万人花时间、花精力在找病句,他们只盯住那20万赏金。
采用悬赏搜寻法,有无数的人,在高额赏金的推动下高效地搜寻着,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病句搜寻网在工作,仅仅因为搜寻劳动者没有集中在一个地方工作,市井大众看不到,所以,他们不说每个病句的搜寻过程耗费了值20万元的劳动,而是凭直觉说,因为病句太稀缺了,所以每个值20万,惊叫物以稀为贵。
要从180万个句子、存在几率只有30万分之一的作品中找到病句,工作量十分巨大,非耗费大量人力不可。不论是用计划型搜寻法,还是用悬赏搜寻法,只是组织方法不同,两者都必须耗费大量搜寻劳动。透过人们的直觉,我们看到,两种搜寻法共同的东西——每一个病句的发现都饱含人类努力。这个很简单的事实,让直觉掩盖了。
有寓言说,精仔阿四租了一床鱼网,当夜放网,得鱼五条。他因此认定,这床网虽然有几千个网眼,但是,真正帮他捕鱼的只有五个,其余网眼没有用。于是,他只愿意付那五个网眼的租金。出租鱼网的小老板被气得是话都讲不出来。读者一定会说精仔阿四非但不精,而且愚蠢至极。可是现实中,阿四式直觉却大行其道。采用悬赏搜寻法,大作家花120万元以悬赏的方式,推动千千万万的人对可能存在的六个病句进行拉网式搜索,巨量人力付出了,每个病句平均耗费了约20万元的人力。可是,市井人们却只看到“病句少赏金多”这一点,认定病句是因为稀有才贵的,一股劲地尖叫“物以稀为贵,哇噻!”,可见,阿四多得很。
对大作家作品可能存在的六个病句进行搜寻,可以使用不同的搜寻系统。采用计划搜寻法,搜寻系统有形可见,人们凭肉眼即可看到——100个文句专家坐在一起工作半年。而采用悬赏搜寻法,同样有明确的工作对象、有明确目的、有确定的系统运行动力,投入搜寻系统的人们在赏金这一动力的推动下,也高效率地工作了。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集中坐在一处工作,搜寻网无形不可见。市井人们因为没有亲眼看到千千万万人坐在一起搜寻病句,就认定病句是因稀缺而贵,和阿四只看到五个网眼捕了鱼、不承认另外几千个网眼的作用相比,两者异曲同工,都是让直觉给作弄的。
左旋螺丝、旧邮票、古董、牛黄和病句情形大同小异,不妨一一道来。
左旋螺蛳。这种螺蛳,以前渔民没有刻意去寻找,即使见到了,也把它们和右旋螺丝一样看待,吃芯丢壳。左旋螺蛳,稀缺固然是稀缺了,却不值钱,因为渔民对它们没付出搜寻劳动。一旦生物学家悬了赏,高额赏金之下,人们将大量人力投入左旋螺蛳的搜寻工作,一个针对左旋螺蛳的搜寻系统就这样形成了,这个系统对分布几率极小的对象进行搜寻。由于左旋螺蛳的分布是随机的,第一颗可能马上寻到,可能在不久之后寻到,也可能很久才寻到,但是从总体上说,左旋螺蛳按其特有几率分布,依一定概率被寻着。可以相信,赏金越高,寻到越快、越多。因为赏金越高,投入搜寻的人就越多,人们也更加努力。任何一颗左旋螺蛳的发现都是这个搜寻系统的工作结果,都是巨量人力的结晶,所以很“贵”。或者说,左旋螺蛳贵的原因是它平均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太大,而不是因为它稀缺。
旧邮票。本来,用过的旧的邮票是废纸,是不值钱的,年长日久一般都会霉烂、被丝菌分解掉的。由于偶然的原因,个别的张把几张残存下来,有人把玩收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有收集旧邮票嗜好的集邮人群,他们寻找、收集、互相买卖旧邮票。这样,一个对旧邮票的搜寻系统就形成了。由于旧邮票被发现的几率极小,搜寻系统每搜寻到一枚必须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很大,因此旧邮票价格就特别高了。也许,不存在以搜寻旧邮票为职业的人,旧邮票搜寻系统是这样工作的:有搜寻旧邮票嗜好的、知道旧邮票能卖钱的人,他们保持对旧邮票的持续注意,只要见到邮票、旧信封以及与旧邮票有关的废旧纸类,他们就两眼发亮,心里就产生兴奋,忍不住要翻一翻、看一看。这样的人有千千万万,自然地分布在旧邮票可能出现的地方,默默地搜寻,如此这般地构成了一个对旧邮票的搜寻系统(一张大搜寻网),高效地搜寻。任何一枚旧邮票的发现,都是这个搜寻系统的工作结果,都是大量搜寻劳动的结晶。旧邮票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卖高价的。
古董。古董乃古人器物,在当时并不物别值钱,它们在今天值大钱的原因和旧邮票十分相似。不同之处是:的确存在以搜寻古董为职业的人群。有的古董,从来没有被丢失过,是祖传几代、十几代的物件,当然就不需花费劳动去搜寻了。不过我们必须注意到祖传几代这个事实,即,一个家族花费几百年时间和精力来保管这个物件,有的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代价,这个劳动量是何等巨大!也就是说,祖传古董是饱含保管劳动的。
牛黄。在被发现有药效之前,牛黄尽管稀少,但是并不值钱。事实上也没有人刻意花费劳动去搜寻它,这是它不值钱的原因。在被发现有药效之后,人们开始搜寻,这样,一个牛黄搜寻系统就逐渐形成了。当然,不存在专门为了搜寻牛黄而杀牛的人。牛黄搜寻系统是这样运行的:杀牛的人,他们知道有的牛胆里面有牛黄这种东西可以卖高价钱,心里渴望能得到这种东西,杀解牛体时,特别是杀解病瘦之牛时,即使是再忙,也要抽时间把牛胆挤一挤,以确认其中有还是没有牛黄。我们可以放心,他们的工作绝对认真,牛黄那么贵,谁会不认真?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高效搜寻系统。虽然,该系统在一头牛身上花费的搜寻劳动不多,但是这个系统十分庞大,包括千千万万的杀牛人,搜寻劳动总量就十分可观了。所以,牛黄耗费的搜寻劳动成本是十分巨大的。
其它的“稀缺物”情形与上述几例类似,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推演。
那么,有没有身处搜寻系统之外的人,他不费丝毫精力却幸运地得到了“稀缺物”呢?(这样得来的稀缺物就没有耗费搜寻成本了)答曰:没有可能。身处搜寻系统外的人,是这样的人:他们不知道旧邮票、古董、牛黄等等这些东西能卖钱,即使他们的眼睛看到了、甚至手碰到了这些东西,也会把这些东西当垃圾处理。他们不可能得到稀有物,即使他们手上无意中拿着稀缺物,也不会拿去卖钱。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吧:说的是某甲人从废旧贩子手中以废纸价买得已故名家的画作,从而瞬间发财。故事中的废旧贩子就是身处搜寻系统外的人,他从未付出搜寻劳动;而幸运的某甲人是身处搜寻系统内的人,他随时随地付出搜寻劳动。
稀缺物价格之所以高,是因为搜寻系统在搜寻它们的过程中,耗费了巨量的人类劳动。它们并不是因稀缺而贵。稀缺物的价格,一点都不神秘,完全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计算:
稀缺物价格 = 工资率×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对象载体容量×对象分布几率)
大作家搜寻病句一例,就可以这样计算出来:
病句价格 = 12000元/人半年× 100人半年 ÷(180万句×30万分之一)
= 20万元/句
工资率指每小时或每天的劳动相当于多少元。工资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是不同的。上式中工资率是 12000元/人半年,即每个文句专家半年工资率为 12000元。
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可以用小时、也可以用天、年、半年做单位。上式中的搜寻系统所耗劳动总量为100人半年 ,即100个文句专家工作半年。
对象载体,在上式中,就是大作家所有著作的句子总量,即180万句。在前面的几个例子中,左旋螺蛳一例的对象载体是进入渔民视界的所有螺蛳,旧邮票一例的载体是可能存在旧邮票的所有废旧纸类,古董一例的载体是可能存在古人器物地方,牛黄一例的载体是所有被宰杀的牛。
对象分布几率,在上式中为30万分之一,是专家组测算出来的。在左旋螺蛳、旧邮票、古董、牛黄几例中,必须经过具体测算才能得出对象分布几率的具体数字。
不论是采用计划搜寻法还是悬赏搜寻法,理论上“每寻到一个病句耗20万元”这个数是大概差不多的,因为人类不得不耗费那么多劳动,才可以把它们找出来。
caoheng 发表于 2014-5-14 23:35
我一直觉得楼主的逻辑是不过关的。
经济学上的稀缺概念与劳动的关系是:稀缺导致了劳动。而楼主 ...
caoheng 发表于 2014-6-2 09:31
稀缺是相对于需求而言。大自然的水到处存在,但一个人所需求的水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取,那水对人来说就 ...
hj58 发表于 2014-6-2 08:14
马克思经济学的捍卫者已经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搞糊涂了,以为商品只有一种价值,就是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 ...
caoheng 发表于 2014-6-2 12:01
这种说法脱离的事物的完整性来讨论。
稀缺性是一个由两方(或供需双方)认为的事情。不是由一 ...
hj58 发表于 2014-6-2 12:00
那么一篇赞颂马克思经济学的文章你会购买(给稿费)吗?
为什么同样写文章,写批判马克思经济学的文章 ...
caoheng 发表于 2014-6-2 12:27
两方是社会性的最低起点的说法吧。
若用社会性取代我上贴中的两方,或许你能更容易接受吧。
caoheng 发表于 2014-6-2 13:28
稀缺概念在经济学上主要用来说明因果关系。是稀缺导致了劳动。不能因为劳动能够解决稀缺来说明社会缺 ...
hj58 发表于 2014-6-2 13:09
“不管是赞马还是批马的文章,只要写文章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就有价值就有人买。没有人买说明作者的劳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