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1804 0
2014-05-15
管理是个什么东西?这并不是我中意的主题,我设想的主题是:别以为你懂管理?或者是,你所懂的管理都是胡扯!。如果我这样写,那怕是装大了!实则不然,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懂者本就寥寥,甚至没有。

当然,我也不懂,所以才需要写出明茨伯格对管理的研究,及我对其研究的理解,以与各位小伙伴一起思考管理为何物?同样,明茨伯格也未必是绝对正确的。

作为从互联视角读明茨伯格著作的第一篇,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明茨伯格。明茨伯格是真正的管理思想家。其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般管理领域,代表作就是其成名作《管理工作的本质》,凭借此项研究明茨伯格赤手空拳开创了管理角色学派。这本书的三十年之后,他重回这一话题,希望予以修订,著成《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他谦卑地认为,只是加入了他三十年中新学到的一些东西。而实际则几乎是重新写作。在一般管理领域,研究者及著作不多,更多的研究都是从管理的某个层面入手,将管理片面地描述为分析、或控制、或领导等,这也导致人们对管理的理解变得肤浅、支离破碎。要思考什么是管理,《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是不可绕过的。

二是组织领域,其代表作品是《卓有成效的组织》,理论构建精美,是明茨伯格的得意之作。后续研究也不断完善,比如从五种组织架构发展为七种,在囊括了明茨伯格全部重要研究与观点的《明茨伯格论管理》中有详细的介绍。其《画一张组织运作图》一文,是互联时代组织变革不可不读的经典。

三是战略领域,代表作是《战略规划的兴衰》,是一本令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通宵达旦研读的书。毫不留情地戳穿了战略规划的种种陷阱与谬误,强调了学习性方法与愿景性方法在战略形成中的作用。现在互联时代,不断地颠覆与重构中,后两种方法将更加重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明茨伯格并不是彻底否定战略规划的方法,在《战略历程》一书中,总结了规划与自发(学习性)连续体中的八种战略形成类型,各适用于不同的情景。

这里顺便说一下,很多人认为明茨伯格很偏激,真的偏激吗?就拿《战略历程》来说,他梳理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十个学派,最后的结论是,十个学派相当于盲人摸象时摸到的十个不同地方,十个学派是战略形成的十种视角和方法。事实上,明茨伯格在很多问题上,最后给出的答案都是综合性的、结构性的,绝对不会偏激地强调某一种方法,虽然他不掩饰其偏好。千万别因为其嬉笑怒骂的语言风格,而认为其偏激夸大。

四是管理教育领域,代表做是《管理者而非MBA》,批判传统管理教育是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从而导致了种种恶果。有些人再次错误地认为明茨伯格否定了管理教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为什么他要开发IMPM项目(国际管理实践硕士);为什么会成立“训练自己”的公司;为什么在其培养管理者的五种心模中包含“分析”一项?实际上,他只是批判管理教育中过于强调分析,而忽视了管理教育中艺术与技艺层面的东西。

提到艺术与技艺,我们回到今天关于管理为何物的思考上来。《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中,提出管理三元论,即管理是科学、是艺术、是技艺。这是理解明茨伯格管理思想的一个入口,比如战略形成的规划性、愿景性和学习性方法,分别对应的时科学、艺术与技艺。

首先说,管理是科学。所谓科学,强调分析方法与系统性证据。虽然现在主流的管理模式过于强调了管理的科学面,但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在这方面还真差得很远。中国管理者在追求管理的科学面的同时,发现在互联时代的管理模式变革中,更强调管理的艺术面和技艺面。在还没有真正学会如何科学地管理时,就又要开始学习如何寻求科学、艺术与技艺的平衡。我认为,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管理者将面临的困惑。

其次说,管理是艺术。管理的艺术面强调的是直觉、想象力、洞察力。在颠覆、重构的互联时代,更需要的想象和洞察。未来是什么样?其中的关键是什么?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等等,都是需要想象力与洞察力的。我不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家的优势,在改革开放后,市场一片空白的基础上,企业家学会的是复制与模仿,现在又学会依靠资源与权力进行占位。这里小伙伴最好别举特例抬杠,我说的是整体表现。看看BAT就知道,他们大肆开发新业务、并购、投资,说白了不就是靠着自己财大气粗占位嘛,什么都做就意味着想象力、洞察力的丧失。这里战略的试错和学习性方法,不过企业家们掩饰洞察力丧失、安全感不足的方法罢了。

最后,说一下管理的技艺面。技艺面强调的是经验、实践中的习得。战略形成的学习性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明茨伯格是这样描述战略的手艺化的,他说:“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人们想到更多的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长期的经验与投入。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

所谓技艺,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工匠体现的最好,可惜的是在中国基本遗失了,日本人则流传了下来,实在是悲哀。古代工匠讲究的通过斋戒忘利、忘名、忘我而达致的“以天合天”境界,在我看来要比明茨伯格的思考更深刻,虽然我一向推崇明茨伯格。他毕竟不是东方人嘛,包括对直觉的理解,虽然超越了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直觉是“凝结成习惯的分析”的论断的局限,但是还是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所谓直觉中包含的“悟”的层面。

总结,管理是科学、艺术与技艺,是一种全面的实践活动,过于单一地强调其中任何一面都是错误的。
来源:刘永烜新浪博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