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中关村 </p><p> 目前,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商品市场、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产业在长三角各地纷纷上马,不少园区定位相似,招商乏力,相互间缺少统筹协调和互动。 </p><p> 对比长三角工业化勃兴时期,“16城市中11城市选汽车、8城市选石化、12城市选电信”的历史,长三角各地如今在谋划产业升级过程中,在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思路和做法上,似乎又一次“不谋而合”。 </p><p> “创意产业”没创意 </p><p> 一股“创意产业潮”的涌动,可谓长三角产业升级“同构”现象的标志。 </p><p> 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等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创意型产业的发展。杭州提出打造“中国动漫之都”,让动漫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南京市结合市区内旧工业区和住宅功能改造,计划在3年至5年内打造十大创意产业基地;而上海已命名了75个创意产业基地,并计划年内形成70个至80个创意产业园区。 </p><p> 仅就创意产业中的动漫产业而言,园区数量多、结构雷同的情况就很明显。目前我国有国家级动漫基地20家,其中长三角地区就有11家。“三省市都有投入,资源浪费是肯定的。”常州国家动画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蒋献国说。 </p><p> 转型方式“不谋而合” </p><p> 长三角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但在产业升级、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各地的做法却基本一致。在长三角城市市长的一次交流中,透露出大部分城市都制定了详细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无锡、南京、泰州等地已划定了至少5个至8个以上的大型物流园区。 </p><p> 据上海市发改委的一份相关报告显示,长三角大大小小的综合市场及专业商品市场已“星罗棋布”,几乎渗透到了每个乡镇,仅浙江金华就有各类市场500多个。这些市场与即将兴建的大型物流园区如何并存和竞争? </p><p> 与此同时,只有在经济中心城市核心区才有条件建设的中央商务区,如今在长三角却被“克隆”到了一些小县城。 </p><p> 有专家认为,目前长三角服务业的层次总体还较低,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生产性服务功能薄弱。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各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各行其是、缺乏研究,这无疑是长三角出现“新同构”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p><p>&nbsp;&nbsp;&nbsp; “ZF强,社会和市场弱” </p><p>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人士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在科研仪器共用、交通一卡通等“点”或“线”上,已有一些成果,但要在“面”上取得体制及机制上的突破,尚有很大困难。 </p><p> 这位人士形象地说,现在长三角区域合作可说是“共识多、算账少;ZF强、社会和市场相对弱一些。”各地在区域合作的意愿和前景上都有热烈的响应和共识;但到了具体的投入“分摊”和利益分配这个“算细账”环节,往往很难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ZF推动的“痕迹”较强,但同时又受到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ZF与社会及市场力量之间的“借力配合”不足。 </p><p> 上海长江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认为,ZF不要过多参与具体的事情,而是应该针对区域的总体利益格局认真研究该做什么事情。ZF做“市场的事”,就“算不好账”,而且容易“不谋而合”,加剧“同构”现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