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xiang 发表于 2014-5-30 11:59 
如果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那么劳动力还可以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形成劳动。但如果资本家购买的 ...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不是建立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分离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企业这一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工业制造业及其雏形企业的基础上的。
(2)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分离,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的历史性产物,这一分离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条件约束,不是实质内容。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结合为前提和基础的,二者关系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从表面看,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各自形式上、性质上及其职能上是相互分离的,但从二者的内在联系上看,其实质内容上则是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资本形态是千差万别的,但资本的最直接、最基本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企业,企业是资本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商品的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财富的创造者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也是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企业才是连结需求与供给、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价格的纽带,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关系,唯有置于企业制度机制及其经营管理之中才有可能加以说明和阐释。
(5)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分离,是以企业内部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结合与合理配置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企业的存在,没有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设置、没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基础,没有企业的预期利润等等作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分离的这一前提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就无法实现各自职能、作用和性质的分离与结合。
《木兰辞》中有段词说得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花木兰替父从军,首先她就确立了实现“从军”(参军)这一目标后,才有作战装备上的一系列的配备。
在劳动力市场上或在人才市场上,不是企业找劳动者,而是劳动者找企业;不是工作岗位找劳动者,而是劳动者找工作岗位。劳动者唯有实现就业,才可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收入,才会使劳动者家庭充满活力,否则毫无生气的。
企业资本所列出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企业资本
预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这二者相互结合所呈现的一个必然产物,是劳动内容的自然的表现形式,应聘工作岗位和获取相应薪酬,不仅要求劳动者须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和工作年限,而是需要劳动者出具文化学历证明和劳动职业上的执业证明以及职业技能证明(熟练操作生产资料的劳动技能)等,而孤立的、抽象的、无差别的、纯粹劳动力是不存在的,没有这样的劳动力。这就如同说,孤立的、抽象的、无差别的、纯粹的孤男寡女是不存在的,其道理是一样的。(上帝造就一半男人和与之相匹配的另一半女人,命中注定。)
(6)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分离,不是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而是现代的社会分工的产物,私有制仅是确立和维护了这一社会分工的产物所形成的社会权利,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的自由、自主的全方面流动,是资本主义的现代物质生产技术基础的构成因素之一,没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分离,劳动力就会被生产资料的各种物质形态所束缚、所约束、所羁绊,就不可能带来人的思想解放和全面发展,也无法促进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形成。
(7)所以,“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一说法,并不准确,也不正确。
亚当·斯密说得好:“在商品的价值中,资本的利润成为一个与劳动工资完全不同的组成部分,受完全不同的原则的支配。在此种情况下,全部劳动产品并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在大多数场合,他必须和雇用他的资本所有人分享。”为此,熊彼特批注:“劳动者和雇主分享,劳动不再能单独支配价值”。详见《国富论》上册第95页,杨敬年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