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的”幽灵“正在欧洲上空游荡,美国物价迟迟难以回升,而日本则早已深陷在通缩”泥潭“之中。目前全球都在承受着通缩的压力。原因包括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而现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加入这个行列。
劳动力的全球化、全球产能增长、供应过剩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帮助推动了物价走低,全球金融业的去杠杆化让情况变得更糟。去杠杆化也会打压经济增长,鉴于类似08年金融危机的大型危机之后通常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来消化过高的债务,目前的这场去杠杆化可能还会延续四年。金融去杠杆化的影响力极大,美国和其他地区推出的庞大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基本上被其抵消大半。

通缩可以说是各大央行最为忌惮的”经济怪兽“,它实在太可怕,央行的官员们希望有一个足够的通胀缓冲,从而避免经济震荡或者地缘政治危机导致低通胀变成负通胀。
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日本央行都把通胀目标定为2%,但这些央行距离这一目标均距离遥远。
为什么通缩让央行如此心神不安?
首先,在长期通缩环境中,债务的实际金额会增加。
尽管名义金额保持不变,但用来偿债的名义收入和利润都有下滑趋势。因此就会导致破产激增,而信贷——经济增长动力也会萎缩。
第二,当通缩出现时,经济走软,央行因此会丢失很大一部分增长动能。
利率降至零时,货币政策将变得不对称,因为利率只能调升,而无法再下调。
第三,实际利率永远都会是正值,即使在名义利率为零的时候也一样,日本20年来的表现就是例证。
这就意味着,央行不可能创造出他们所期望的负实际利率来刺激借贷。要做到刺激信贷,央行需要”真金白银“地拿出钱来给借款人。
最后,通缩还埋下了通缩预期的”种子“,最终导致经济低迷,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来就是这样一种经济轨迹。
购买者会等待更低的价格,造成产能过剩、库存增加,进一步推动物价走低。买家的物价下降预期得到证实,随后便将钱包”捂得更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买家犹豫周期,库存和产能过剩更严重,压制物价并抑制了买家的购买欲望,而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会又一遍又一遍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