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周小明本周三表示,对中国信托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信托业的刚性兑付属于“伪命题”。

他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指出,信托行业从2000年开始的制度重构中就已经设计了“防火墙”,以避免发生现代金融意义上的兑付风险。
周小明称:“刚性兑付对于信托行业是确确实实的‘伪命题’,因为它不是制度约束,而是策略选择。”
他具体解释说,信托公司的固有业务中不包括负债业务,完全靠自己的资本金运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固有业务内部不存在金融业的系统性债务风险。
此外,信托业务和固有业务之间是隔离的,而且是法律意义上的隔离。这点明确了信托产品“买者自负”的原则。同时,每一单信托产品之间风险也是隔离的。
他指出,目前11.73万亿人民币的信托资产中,70%是单一信托,基本上是金融机构交叉性业务下降的通道业务,不存在刚性兑付,风险责任主体不在信托公司。而剩下的3万亿非通道信托资产中,只有2万亿是需要刚性兑付的非标债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期间曾表示,应该想办法打破信托业界存在的刚性兑付规则,这种业界惯例“不是政策,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此前中国债市刚性兑付随着超日债实质性违约而终结。
对于出台不久的“99号文”,周小明称,这是行业在策略上打破刚性兑付的信号,强调了“对信托项目的风险要采取市场化的化解风险手段。”
此前,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释放出明确监管趋严和控风险的信号,并规定信托限时清理非标资金池。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信托业运行情况报告,截至一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11.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