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IBM走上伟大之路
IBM获得最大成就、展现最能适应世界变化的杰出能力时,正是IBM教派般的文化表现得最强烈的时候。
IBM在2O世纪上半叶声誉鹊起,全国知名。IBM前CEO小沃森谈到这段历程,描述IBM的环境时,说是像“教派一样的气氛”,这种气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他父亲老沃森接任一家挣扎求活的小公司CEO时,开始刻意创造一个由坚贞之士组成的组织,老沃森在墙上贴了一些口号,诸如“失去的时间永远找不回来”,“停滞不动绝不可能”,“我们绝对不能自满”,“我们卖的是服务”,“员工代表公司的形象”,等等。他制定了严格的个人行为准则:要求业务代表注意仪容,身着暗色西装,鼓励结婚(他认为结过婚的人因为要养家活口,会比较努力地工作、比较忠心);他也劝阻员工吸烟,禁止喝酒;他还制定了培训计划,以便系统地把公司的哲学灌输给新进人员;他招募有可塑性的年轻人,并且严格遵守从内部提升的做法;后来,他又创设了IBM经营的乡村俱乐部,鼓励IBM人员内部交往,而不鼓励和外界的人来往。
IBM和诺思通一样,设法为最能体现公司理念的员工创造英雄式的神话,并且把他们的名字、相片和英雄事迹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少数典范甚至拥有公司献给他们的歌!另外,IBM也像诺思通一样,强调在集体努力的架构下,个人的努力和首创精神极为重要。
到30年代,IBM已经完全制定好教导、灌输的过程,创立了一所完整的学校,用来培养和训练未来的公司职员。小沃森在《父子同心缔造IBM》一书里写道:
这所学校的每一样东西都意在激发忠心、热忱和崇高的理想。IBM认为,这是成功之道。前门刻有(IBM无所不在)的座右铭“思考”二字,每一个字母有 两英尺高,一走进去,是花岗岩的楼梯间,意在让学员踏着楼梯去上每天的课程时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态。
老资格的员工穿着“中规中矩的IBM服装”,负责授课,强调IBM的价值观。每天早上,学员们在四周贴满公司各种座右铭的标语和口号的环境下站立起来,选唱《IBM歌曲集》里的歌。歌曲集里包括美国国歌《星条旗之歌》,封面内页是IBM公司歌《永远奋进》。歌词中写道:“与IBM一同前进,与伙伴们并肩工作,只要拥有勇敢的心,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一往无前。”
虽然IBM后来演变到超脱高唱公司歌曲的境界,仍然保留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密集训练和社会化过程。IBM的新人都要学习“三项基本信念”(参见第4章),经历强调公司哲学和技术训练的课程。IBM人必须学习公司文化特有的语言(IBM用语),公司期望他们随时展现专业精神。1979年,IBM盖起一座占地26英亩的“管理发展中心”,用IBM人的话来说,这个中心“可能被人误认是修道冥想的地方——到那里才发现自己是在教室里忙个不停。”
1985年版《美国最适合就业的1OO家大公司》一书描述IBM公司“把自己的信念像教会一样制度化……结果形成了一家充满虔诚信徒的公司(你不虔诚的话,可能不会舒服)……有人把加入IBM比做参加教团或从军……如果你了解海军陆战队,你就会了解IBM……你必须乐于放弃部分自己的个人意识,以便生存下去。”
1982年《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指出,IBM的文化极为深入,以致有一位任职9年后离开的人说:“离开这家公司就像移民一样。”
的确如此。IBM在整个历史中(至少到本书写作时为止),实施了员工必须严格符合公司理念的政策。IBM前营销副总裁巴克·罗杰斯在他的著作《IBM风范》里写道:
IBM早在雇用员工之前,即在第一次面谈时,就开始把公司的哲学灌输给他们。对某些人来说,“灌输”意味着“洗脑”,但是,我倒认为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基本上,IBM告诉任何想进公司工作的人说:“注意,这就是我们做生意的方式……我们对做生意代表什么意义,拥有很特别的看法——如果你替我们工作,我们会教导你怎么对待顾客,如果我们对顾客和服务的看法跟你不同,我们就分手吧,而且越早越好。”
精英主义也贯穿于IBM的整个历史。从1914年起,在公司还没拥有半点全国性的知名度前,老沃森就设法灌输一个观点,说这家公司是个与众不同的优越的工作地点。他劝诫说:“要是你不相信这家公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你在任何事业上都不会成功。”(请记住前面一章曾提到,他是如何用有形的行动,把公司名字从听来枯燥无味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改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借以强化这种精英的态度的)。1989年,在老沃森确定公司是特别的精英团体的自我认知之后四分之三个世纪,为纪念公司创立75周年,小沃森写了一篇文章,收在《与众不同的IBM公司》一书里。他又谈到了同样的主题:
如果我们相信我们只是随随便便地为一家公司工作,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家随随便便的公司。我们必须拥有IBM公司与众不同的观念。你一旦有这种观念,就很容易发挥所需要的驱动力,致力继续保持这种事实。
你或许会想,IBM教派一样的氛围和严格遵守三项基本信念是否造成了IBM 9O年代初期的困境。教派主义是IBM难以适应电脑行业激烈变化的主要原因吗?经过严密的考察后,证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IBM在2O年代像教派一样的氛围很强烈,却能够激烈地变革;到3O年代,IBM像教派一样的情形强烈得令人难以置信,却能够经受得住大萧条的考验,没有裁减一个员工;在5O年代和6O年代,IBM维持教派一样的文化,却能够适应电脑的崛起,或许这还是IBM历史中所遇到的最剧烈的变化;到80年代,IBM依然有着教派般的感觉,却和任何其他老资格的电脑公司不同,依然能够适应个人电脑革命,努力建立起个人电脑行业主要角色的地位。要是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随着IBM教派一样的文化,也就是狂热保存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日渐衰微,IBM也日渐陷入困境。
IBM获得最大成就、展现最能适应世界变化的杰出能力时,正是IBM教派般的文化表现得最强烈的时候。
另外,我们在IBM的对照公司宝来却丝毫没有看到类似IBM历史中所见到的教派主义。宝来没有教育中心,用以把公司的价值观“灌输”给员工;我们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宝来曾经制定一种核心价值观,要求员工必须密切地配合,也没有证据显示宝来自认在美国企业结构中是家与众不同的精英公司。不管IBM的认同多么像教派,IBM的确建立了明确的自我认同,而宝来却没有。虽然宝来创业初期境况胜过IBM,IBM却在所属产业演进的每一个重要关口,持续一贯地领先于宝来。
(www.earm.cn/田成杰2014-5-24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基业长青》,詹姆斯·C·柯林斯(James C. Collins)、杰里·I·波拉斯(Jerry I. Porras)/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本文摘自该书第六章《教派般的文化》。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