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533 2
2005-07-03
陈清泰:重视经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开发 2005-06-17

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具特殊性的国情。这是我们考虑任何重大问题必须顾及的基本因素,是很多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积累了大量矛盾,已经走到了尽头。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国”战略,目的是使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富国,发展为人才强国,并以此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目前,中国不仅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而且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任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300美元。为解决温饱,改革开发之初不得不以大量资源、环境、劳动力投入换取近期经济增长。在这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条件有了改善,但也形成了顽固的、不顾一切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强大惯性一直影响到今天。

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高达51.3%,而国家教育投入却只占GDP的3%多一点。9年义务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劳动者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8年;大学生只占人口比例的5%。科技投入只占GDP的1.35%。与此相对应,创造单位GDP消耗的能源、资源、劳动力却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付出的环境代价更是令人不安。

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制造了大量的经济与社会的不平衡、人与资源环境的不平衡。如果说在经济总量还不大的时候,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6万亿美元,而且仍处于快速增长的状况下,这种以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换取高速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就变得十分突出。现在,即便人们基本生活保障条件有所改善,但一些地方连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都成了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三个要点:

一是由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取得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

二是由关注近期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优先位置。

三是由依赖教育程度不高,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投入,转向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换取经济增长。妥善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就业的关系。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使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关键的一点都是聚积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并以此焕发存在于居民中的巨大创造力、创业精神、创新思维。

中国人力资源过剩,但人才短缺;中国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很大一部分却被较低的素质吃掉了。这表明,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改革劳动人事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是当前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改革任务

随着社会转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重要的表现是,文化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人口流动的限制有所减少、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已经出现、创业创新环境有所改善、人才受到社会尊重、贡献得到社会承认。

但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毕竟是与旧体制关联最强、改革难度最大的领域,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仍没有摆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

人力资源配置要由计划安排,转向市场化选聘;由行政指派,转向双向选择;

人力资源的归属,要由单位人、终身雇佣,转向职业人、社会人、自主择业;由部分行业仍然延续的″官本位″职务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人力资源使用,由看资历、凭年龄积累,转向看能力和业绩导向;

人力资源的生活保障,由单位保障、家庭保障,转向社会保障;

人才资源培养,由国家培养、组织培育,转向组织培养与自主培育相结合;

人、职匹配,由组织决定,转向组织意向与自我主导结合。

改革难点在于,重新评估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样是人,不能创造财富的人口,是社会的负担;低水平的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创造较少的增加值;高水平人才则是社会稀缺资源,影响国家竞争力。中国人口多决不能成为容忍素质低、滥用劳动力的理由。以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人力资源开发,改革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创造各类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配套条件,才能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

实施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实现价值的政策

人口只具有可创造财富、推进社会进步的人力潜能。潜在能力转变为现实价值需要进行持续的能力开发;而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能不能创造财富,创造多少财富,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社会进步,还取决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等众多的配套条件。

因此,人力资源是有能动性的资源,但他只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对环境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具体说,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涉及诸多因素,例如: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潜能开发;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人力资源竞争环境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犎肆ψ试吹暮侠矸植迹蝗肆ψ试吹牧鞫机制;人力资源的终身学习;人力资源施展才能的环境建设;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人力资源诚信素质和纪律约束、过失惩戒等。当前,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转变观念,切实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优先位置。在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下,不少地方只想用人,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这是济增长机制落后的重要表现和原因。要树立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人力资源当做第一资源、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放到基础地位。为此,要切实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与政府追求近期政绩的冲突;认真解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政府有限任期的矛盾,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础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之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也是触及旧体制深层次矛盾最为困难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实质性突破,那么“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一是以投资教育,投资未来。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人才储备水平。二是改革教育思路。应试教育在向人灌输书本知识的同时却忘记了教育的目的。要改革“死读书、读死书”的传统和压抑人们创新精神的应试教育。围绕人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改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要进一步形成不断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风气。

三、改革人才配置机制,提高人才效率。目前,中国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费两者并存。受计划体制影响的人才配置机制,使本已不足的人才不能顺畅流动、各得其所、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因而进一步放大了人才资源的不足。人才是全社会的稀缺资源。他的配置效率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人才配置的基础是改革人才配置体制和机制;决定人才配置效率的是人才的可流动性。为此,要提高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实现用人者与求职者双向选择。要培育人才流动中介,发挥对人才的评价、推荐、服务、公證等作用。

四、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影响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因素并不全在其自身。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政府的主要责任不是直接配置人力资源,而是为各类人员营造公平的施展才能的机会,创造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环境。要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权益有保障。

中国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增长机制存在缺陷。转变增长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文章为作者2005年6月6日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本开发”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陈清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8-4 17:15:45
这个孩子讲得不错,人力资源开发很重要。好孩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4 18:21:04
人力资源开发很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