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008-5-31 09:18:00

自在江鸥兄,要是有了金禾的正式记录稿和视频版的消息,请转告我一声,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2 21:27:00

回复 蓝田日暖29:谢谢蓝兄的分析

这个例子是张教授讲课笔记中的一句话。

我对上头成本的理解是:张五常只是借用了马歇尔关于“上头成本”定义的外壳,否定了其内涵(历史成本)--张五常反复说历史成本不是成本,利用租值概念重新赋予了新的内涵--大于直接成本的那部分收入。因此,上头成本是租值,精确地说,是租值概念中的一种特殊租值--在“继续经营”与“停止经营”相比较情况下出现的租值。我认为这就是张五常给出的上头成本的唯一定义:是一种特殊租值。强调“唯一”是因为张五常没有别的定义,也是因为有人把80万看做上头成本了。按照定义,说(餐具的)上头成本是待摊的费用是错误的,而且正好相反,餐具的市场价值 取决于它的上头成本(或租值流)。

其他地方同意蓝兄的分析,补充如下:

分三种情况:1,店主预期正确,继续营业,上头成本是100万(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说“在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会和租值相若”)。20万是机会成本。80万是另一种租值,如按教科书中的说法,是经济利润。

2,预期错误,继续经营,上头成本是20万(可以合理地猜测市场价格20万是租值流的现值即上头成本,张五常在讲课中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我只赚1元,不够还我的装修费。而我如果要把餐馆卖出去的话,现在就只能按净赚1元折现来卖”)。100万是历史成本,80万是风落亏损。
3,预期错误,出卖餐具。这时没有上头成本了,按定义,上头成本只在经营时存在(不知对否?)。20万是餐具的市场价值,也是继续经营的机会成本。80万是亏损。

    但有一个问题:历史成本怎么能减机会成本呢?即100-20=80?历史成本已不是成本了,和成本相减,内涵不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5 09:36: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5-31 9:16:00的发言:

“[转]张五常搜狐博客中西安交大听课记(之二)【评论】中的问题:

张教授说:“我买餐具花了100万,现在要卖出去,可能拿回20万,那这20万算是我的成本。但是这20万跟100万之间的80万,我该怎么考虑?”

    100万是历史成本,不再是现在的成本;20万是不经营的转让收入,是现在继续经营的成本。用100万减20万是会计思维,对决策没影响,没必要。

     原记录稿有误,那段话似乎应该是:“我设备都花了100万,现在要卖出去,可能连20万也拿不回来。假如我可以拿回20万,那这20万就是我的成本。我100万只值20万,那我要怎么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5 12:27:00

太强了.谢谢,一定好好看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1 07:01:00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1 20:35:00
原来这样呀,我没听,不知道当时怎么样讲的,自在江鸥兄听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08:3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1 20:35:00的发言:
原来这样呀,我没听,不知道当时怎么样讲的,自在江鸥兄听了吗?

我有全部的讲课录音,需要和我联系!蓝天兄不知道还记得俺否?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2:16:00
当然知道了,我们还在同一版面一起做过版主呢,讨论过问题,张三说你资料收集得好,请问是什么样的录音,清楚不清楚,我有一个上课录音的,不是太清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7:15: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1 20:35:00的发言:
我没听,不知道当时怎么样讲的,自在江鸥兄听了吗?

      我听的是别人的录音,有的地方听不太清楚。那段话大致如下:“厨房的设备都买了,我花了100万,我把这些设备卖出去,可能连20万也拿不回来。假如我可以拿回20万的话,这20万就是我的成本。只剩20万,100万只剩下20万,那我要怎么考虑?

    另外,只是听说金禾会给学员提供文字记录版和视频版,还没见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7:17:00
关于吉芬物品,张五常说,在竞争中,不存在,不可以在市场成交,我还是没有理解,大家怎么理解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8:10: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12:16:00的发言:
当然知道了,我们还在同一版面一起做过版主呢,讨论过问题,张三说你资料收集得好,请问是什么样的录音,清楚不清楚,我有一个上课录音的,不是太清楚。

录音是南方周末记者用索尼的录音笔录的,就是这里贴的讲课文稿的整理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18:12: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17:17:00的发言:
关于吉芬物品,张五常说,在竞争中,不存在,不可以在市场成交,我还是没有理解,大家怎么理解的?

对于张教授的这个解释,如果我理解没错的话,应该是:

如果对市场上的个人需求而言,存在某种吉芬商品(比如说苹果),作为供应商会因为看到需求者存在向上的需求曲线而停止供应,作为需求者也不会再将该吉芬商品拿出来交易而从需求者转变为供应商。因为作为吉芬商品,价格越低越是无人问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因此,该商品不会出现在市场上用以交易,用张教授的话说就是吉芬商品只存在于鲁滨逊一人世界里,多人竞争的世界是不会有吉芬商品的。

 

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2 22:51:00
以下是引用stevenying在2008-6-12 18:12: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17:17:00的发言:
关于吉芬物品,张五常说,在竞争中,不存在,不可以在市场成交,我还是没有理解,大家怎么理解的?

对于张教授的这个解释,如果我理解没错的话,应该是:

如果对市场上的个人需求而言,存在某种吉芬商品(比如说苹果),作为供应商会因为看到需求者存在向上的需求曲线而停止供应,作为需求者也不会再将该吉芬商品拿出来交易而从需求者转变为供应商。因为作为吉芬商品,价格越低越是无人问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因此,该商品不会出现在市场上用以交易,用张教授的话说就是吉芬商品只存在于鲁滨逊一人世界里,多人竞争的世界是不会有吉芬商品的。

 

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我总认为,张五常这个解释有问题,你价格越高,需求越大,不符合稀缺的基本假定,也不符合经济学中选择成本较低行为的原则,这就可以解释了吗?为何要绕这么个大弯来说明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08:31: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22:51:00的发言:

我总认为,张五常这个解释有问题,你价格越高,需求越大,不符合稀缺的基本假定,也不符合经济学中选择成本较低行为的原则,这就可以解释了吗?为何要绕这么个大弯来说明呢。

我已经写了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投给了《经济学消息报》,但目前还没有消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3 12:19:00
你先发到这里来怎么样?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7 09:33: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8-6-12 22:51:00的发言:

我总认为,张五常这个解释有问题,你价格越高,需求越大,不符合稀缺的基本假定,也不符合经济学中选择成本较低行为的原则,这就可以解释了吗?为何要绕这么个大弯来说明呢。

       老张起初用三招解释现象,后来简化为两招,最后精简到一招。一招鲜,吃遍天。老张用需求定律这一招解释
所有现象。稀缺、成本概念都包含到需求定律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01:59:00

       讨论吉芬物品的存在性,还是要回到收入效应上。吉芬物品作为劣质品中的劣质品,其需求曲线向上倾斜,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不会一直向上倾斜。

        张五常教授在这个地方与传统说法不一样,从他的论证可看出,他认为(如果)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一直和无限制地向上倾斜,由此推论供应商会停止供应,囤积居奇,进而这种物品不会在市场成交,推论的根据是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

       我认为张教授可能错了,我了解的吉芬物品的最早版本是苏格兰发生饥荒时期的土豆,土豆价格上涨,当地穷人的收入很少(这是一个关键的约束条件)。所以土豆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有穷人买不起,要挨饿了,价格上涨越高,买不起的穷人就越多,可以进一步推论,价格再涨,需求为零。所以,价格不会无限制上涨,这是其需求曲线不会一直向上倾斜的意思了,(也许可以把向上倾斜部分准确地表达为一条曲线段,而不是一条完整曲线)。供应商会预期到这一点(他面对的是众多的穷人),会适时出售这种物品。所以,尽管有大饥荒,有土豆价格的上涨,并不是所有穷人都饿死了。

       张教授在论证需求曲线向上倾斜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收入少的限制,所以有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之说法。似乎价格不管多高,消费者都买得起,而且供应商预期到了这一点,不会供应。所以,吉芬物品不会在市场成交的条件是收入非常多。

        一点想法,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批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03:43:00

新古典出了很多人,(未听懂两个人名)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比起马歇尔来说,就显得小气了,小气之极。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瓦尔拉斯和门格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03:49:00

马歇尔之后,英国还有些名家出来,其中罗宾逊夫人我认为是最好的,她拿不到诺贝尔奖很可惜。她拿不到诺贝尔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她在文革的时候支持中国共产党。但她拿不到奖是不应该的,我管你支持哪一方或者什么人,学术归学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这个不能得奖的说法不完全对。罗宾逊夫人是反对分工理论的,她认为一个人只要今天做做这个专业,明天做做那个专业,可以不要分工而获得同样的效率。这无疑是她的硬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0:59:00
以下是引用罗鹏在2008-6-19 3:43:00的发言:

新古典出了很多人,(未听懂两个人名)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比起马歇尔来说,就显得小气了,小气之极。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瓦尔拉斯和门格尔?

       记录订正:"新古典出了很多人,Walras、Jevons,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不是说他们数学不好,整体来说,跟马歇尔相比,就比较小气,小气之极。"

      原记录来自"乖乖老鼠",有不少错漏,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1:22:00
以下是引用自在江鸥在2008-6-19 10:59:00的发言:

       记录订正:"新古典出了很多人,Walras、Jevons,这些人都不算太差,但是他们用数学。不是说他们数学不好,整体来说,跟马歇尔相比,就比较小气,小气之极。"

      原记录来自"乖乖老鼠",有不少错漏,仅供参考.

呵呵,猜对一半。Walras瓦尔拉斯,法国人,首先用方程组描述一般均衡;

Jevons杰文斯,似乎同门格尔同属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1:27: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6-19 1:59:00的发言:

       吉芬物品作为劣质品中的劣质品,其需求曲线向上倾斜,但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不会一直向上倾斜。     

       张教授的需求定律里的需求曲线逻辑上只在一人世界里有可能向右上倾斜,也就是吉芬物品逻辑上
在一人世界里是存在的。在社会(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世界)中,需求定律里的需求曲线永远向右下倾斜,
没有例外,若容许例外存在,需求定律就被推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2:59:00
以下是引用罗鹏在2008-6-19 11:22:00的发言:

呵呵,猜对一半。Walras瓦尔拉斯,法国人,首先用方程组描述一般均衡;

Jevons杰文斯,似乎同门格尔同属奥地利边际效用学派。

Jevons是英国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19 13:47:00
以下是引用bajjio在2008-6-19 12:59:00的发言:

Jevons是英国人。

谢谢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6-20 01:39:00
以下是引用自在江鸥在2008-6-19 11:27:00的发言:

       张教授的需求定律里的需求曲线逻辑上只在一人世界里有可能向右上倾斜,也就是吉芬物品逻辑上
在一人世界里是存在的。在社会(两人或者两人以上世界)中,需求定律里的需求曲线永远向右下倾斜,
没有例外,若容许例外存在,需求定律就被推翻了。

为什么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不能“一直”向上倾斜,而仅仅是曲线的一段向上倾斜?

1,先改正上次帖子的一个笔误,吉芬物品是低档物品中的低档物品(不应该称劣质品中的劣质品)

2,前面提到的土豆作为吉芬物品的例子。

设定土豆的价格是P,数量是X;肉类作为另一物品,价格是q,数量是Y;穷人的收入有限,是M。预算线是:

PX+qY=M,   (这里不需要效用函数)

这时,发生了大饥荒,

教科书中论证吉芬物品时,通常是说吉芬物品X涨价,穷人减少肉类Y的消费,才能增加X的消费量(购买量),原因是实际收入下降。但忽视了收入M的有限性。

继续教科书的推理,当吉芬物品的价格P上涨到P+E,Y的消费量减少到0,预算线变为:

(P+E)X=M 

推论到这里,教科书早就停止了。再推下去就有意思了:X的价格(P+E)再上涨,消费量或需求量就要下降了。

X的最大需求量是M\(P+E)。

可知,X的需求曲线仅仅在P和P+E之间是向上倾斜的。价格再涨,需求量会受到收入的限制而下降。

3,张五常教授在否定吉芬物品时,认为其需求曲线是“一直”向上倾斜的,看来他忽视了收入有限这个条件。

发这两个帖子是因为我相信吉芬物品存在性的理论逻辑。张教授又是从逻辑上进行否定的,认为吉芬物品在市场中不存在。总是让人放心不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6 12:36:00

   Reading in Price Theory

        Selected by Steven N. S. Cheung

1.Carl G. Hempel,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

2.Armen A. Alchian,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 of Polit. Econ. (June 1950)

3.Ernest Nagel, Assumptions in Economic Theory,Amer. Econ. Rev. (May 1963)

4.Armen A. Alchian, The Meaning of Utiliy Measurement,Amer. Econ. Rev. (March 1953)

5.Irving Fisher, The Theory of interest (Macmillan, 1930)

6.Milton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J. of Polit. Econ. (December 1930)

7.Armen A. Alchian, Cos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1963)

8.Milton Friedman, Price Theory (Aldine,1976)  Ch.5

9.F.A. Hayek,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 Econ. Rev. (September 1945)

10.George J. Stigler ,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 of Polit. Econ. (June 1961)

11.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Price(Macmillan, 3rd edition, 1966), Chs. 11&12

12.Jack Hirshleifer,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entice-Hall, 1976), Ch. 11

13.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1937

14.Steven N. S. Cheung,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 of Law and Econ. (October 1982)

15.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of Law Econ. (October 1960)

16.Steven N. S. Cheung, The Myth of Social Cost,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7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6 20:23:00
以下是引用xyd678在2008-6-20 1:39:00的发言:

为什么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不能“一直”向上倾斜,而仅仅是曲线的一段向上倾斜?

1,先改正上次帖子的一个笔误,吉芬物品是低档物品中的低档物品(不应该称劣质品中的劣质品)

2,前面提到的土豆作为吉芬物品的例子。

设定土豆的价格是P,数量是X;肉类作为另一物品,价格是q,数量是Y;穷人的收入有限,是M。预算线是:

PX+qY=M,   (这里不需要效用函数)

这时,发生了大饥荒,

教科书中论证吉芬物品时,通常是说吉芬物品X涨价,穷人减少肉类Y的消费,才能增加X的消费量(购买量),原因是实际收入下降。但忽视了收入M的有限性。

继续教科书的推理,当吉芬物品的价格P上涨到P+E,Y的消费量减少到0,预算线变为:

(P+E)X=M 

推论到这里,教科书早就停止了。再推下去就有意思了:X的价格(P+E)再上涨,消费量或需求量就要下降了。

X的最大需求量是M\(P+E)。

可知,X的需求曲线仅仅在P和P+E之间是向上倾斜的。价格再涨,需求量会受到收入的限制而下降。

3,张五常教授在否定吉芬物品时,认为其需求曲线是“一直”向上倾斜的,看来他忽视了收入有限这个条件。

发这两个帖子是因为我相信吉芬物品存在性的理论逻辑。张教授又是从逻辑上进行否定的,认为吉芬物品在市场中不存在。总是让人放心不下。

你说的,是从无差异曲线和收入约束线二个工具推测需求曲线的方法,一般教课书上也是这样讲的,要是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是存在吉芬物品的。张五常的意思是,我们的每个推测都要有被现实推翻的可能性,有可能错,也就是可验证,可能被推翻,但一个好的理论与推测要做到事实验证后又没有被推翻,不能被事实证明为错,否则,你的推测就错了,至少得改进。要是吉芬物品存在,那么,需求定律就不可能验证了,因为这时的需求定律永远不可能错了,因为符合需求定律的,你就说是替代效应更强,不满足的,你就说收入效应更强,理论本身是不可能错的,也就不满足上述理论或者说推测可能错的要求。

为了使需求定律符合上述理论可能错,能被事实验证的要求,张五常放弃了用上述二个约束条件推出需求曲线的方法,是主观地认为,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至于除价格外其他变量的选择,哪些允许变,哪些不允许变,他是让直接影响需求量变的因素不允许变,其他的变量均允许变。

所以说,张五常是在理论要能被事实验证,又以简单为上,而且能解释广泛现象,这些要求下,他把需求定律作了上述变化,随便说一下,张五常关于多维度需求量的度量方面,也是个理论原创,很有趣,也能解释许多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7 11:38:00
    同意楼上的。理论要有可证伪性,如果你说“价格上升,需求量有时候上升有时候下降”,那就没法证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19 10:48:00
以下是引用自在江鸥在2008-7-16 12:36:00的发言:

   Reading in Price Theory

        Selected by Steven N. S. Cheung

1.Carl G. Hempel,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

2.Armen A. Alchian,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 of Polit. Econ. (June 1950)

3.Ernest Nagel, Assumptions in Economic Theory,Amer. Econ. Rev. (May 1963)

4.Armen A. Alchian, The Meaning of Utiliy Measurement,Amer. Econ. Rev. (March 1953)

5.Irving Fisher, The Theory of interest (Macmillan, 1930)

6.Milton Friedman, The Marshallian Demand Curve,J. of Polit. Econ. (December 1930)

7.Armen A. Alchian, Cos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October 1963)

8.Milton Friedman, Price Theory (Aldine,1976)  Ch.5

9.F.A. Hayek,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 Econ. Rev. (September 1945)

10.George J. Stigler ,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J. of Polit. Econ. (June 1961)

11.George J. Stigler, The Theory of Price(Macmillan, 3rd edition, 1966), Chs. 11&12

12.Jack Hirshleifer, 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entice-Hall, 1976), Ch. 11

13.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1937

14.Steven N. S. Cheung,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 of Law and Econ. (October 1982)

15.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of Law Econ. (October 1960)

16.Steven N. S. Cheung, The Myth of Social Cost,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1976

这些书或者文章能找到吗?网上电子版本的也好,好想读读,比如1.Carl G. Hempel,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 ,能不能找到,我在网上找不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5 14:56:00
   清单中的书目,绝大部分可从网上找到。Hempel的书有中文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