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3932 4
2008-04-16

次贷危机的波及范围还在扩大。因为有国际资本作为媒介,美国的次贷危机变成了全球危机。美国的金融机构从各个股市撤资自救,造成全球股市震荡此起彼伏。其他国家开始担心美国 “以邻为壑”,将次贷危机转嫁出去。各国对国际资本保持着高度警惕,同时也在尝试向美国输出资本,占领潜在的价值洼地。次贷危机可能是一个契机,其他国家资本给美国输血的同时,多中心的金融市场就可能形成。

各国出口贸易对美国经济的依赖,也将经历一次不情愿的“断乳”。出口依赖型的经济体,将遭受美国消费者精打细算和美元贬值带来的压力。对中国来说,劳动力价格上升、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已经让出口加工业遭受了巨大的考验,而次贷危机又可能雪上加霜。透过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看见了自身的漏洞。在追问“美国怎么了”的问题之后,我们真正要面对的还是那个老问题:下一步,中国经济如何自立?

次贷危机向经济整体传导

  《21世纪》:美国媒体担忧,美国经济会走向“失落的十年”,是否真有如此严重?次贷市场是如何将危机传导至整体经济的?

  管涛:美国的经济基本面可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即长期的资产价格暴涨,导致比较严重的泡沫;于是,房地产市场开始调整,次贷出现问题;然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交互作用不断绵延,引发消费问题;继而波及到整个美国经济。2001年美国IT泡沫破灭时,格林斯潘采取降息措施,用房地产泡沫来弥补股市泡沫破灭,仍然保持强劲的消费势头,所以经济只经历了短暂的衰退,很快就复苏了。但这次不同,美联储注入流动性、降息等措施在短期内对股市有点提振作用,但是美国房地产市场还在调整,投资者已对经济基本面丧失信心,所以随后股市还是会掉。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于稳定市场作用寥寥。

赵锡军:次贷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低信用等级的住房贷款,通过证券化成为高信用评级的抵押产品。很多投资机构通过拆借资金来购买此类产品,当它出现了问题,这些机构就出现亏损,引发流动性不足,并且由这类机构扩散到跟它相关联的其他商业机构,从这类产品扩散到所有的证券产品,最终又传递到房地产业,传递到信贷市场,使得正常的房地产贷款、正常的消费贷款都受到影响,形成信贷市场的紧缩。信贷紧缩使正常的消费信贷畸变,房地产信贷大大收缩,房子没人买,又引发房价进一步下跌。房价下跌又导致那些拿房子做抵押去贷款消费的人不愿意还贷。就这样,信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两者都受挫。这种颓势势不可挡地向整个经济领域扩散,使所有正常消费活动、投资活动收缩。

21世纪》:面对经济衰退的危险,美国政府采取了降息、减税等干预措施,能否起到作用

  黄卫平: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第一,不管怎样扩张货币,增加的只是流动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偿债能力的问题;第二,美联储利用政策杠杆调控,不能防止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放大和金融崩溃;第三,就目前局势来看,美国的监管机构好像没大说实话。美国的透明度好像挤牙膏一样,出了事透明一点,再出事再透明一点,现在监管机构并没有在透明度、实际监管、金融机构自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认为解决措施无非是两个:一是政府买单,一是通货膨胀。美国现在有政府买单的苗头,但具体会采取哪种措施,尚不好定论。

管涛:如今美国经济面临的是高通胀,不同于格林斯潘时期的低通胀高增长。虽然美联储在降息,但是由于投资者的通胀预期仍在上升,实际利率还在往上走,再加上市场恐慌,基本上大家都不敢往外放贷。所以说,在高通胀的环境下,低利率对于经济的刺激效果到底有多大,还是一个问题。

另外,美国也面临开放带来的问题。美国的降息以及注入流动性等措施,并没有全部施及美国的经济体系,而是通过开放向外溢出。据悉,美国今年1月份的资本净流入量较去年12月份相比降幅很大。在这种态势下,有人预计美元可能会像当年的日元一样,成为一种利差交易工具,就是说,美元的利率很低,而且在贬值,投资者可能大量借入美元,去购买其他的货币资产。因为这种开放的环境,美联储降息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制约。

李稻葵:我觉得,美国经济阵痛在短期内会得到缓解,有三个理由:首先,保尔森和伯南克的组合是一个“梦之队”,他们对于形势的判断很准,很有超前性。其次,得益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国外存在大量的资金资产,可以在短期内用来营救美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第三,在财政政策方面,耗尽美国财力的伊拉克战争反而是特别有利的条件。这场战争耗费了美国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GDP。当新总统上台之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逐步从伊拉克撤军,一旦撤军,占GDP4%的财政支出就可以用于解救美国经济。另外,美国尚有投资空间,譬如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这都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

次贷危机的全球化

  《21世纪》:降息造成了美元贬值,会对国际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国家,国际资本会否因此由新兴市场回流美国?美元贬值是否会将经济危机转嫁到新兴市场国家,比如中国?

  王宇: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欧洲央行降息,会面临比美联储更大的压力,因为欧洲工会组织在劳资谈判中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工会就会要求提高工人工资,进而可能引发欧元区物价水平和工人工资交替上涨的过程,这种情况在1970年代出现过,最近欧洲央行很担心会重演。因此,尽管美联储已经6次降息,欧洲央行一直保持欧元4%的基准利率。另一方面,如果欧洲央行继续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欧元区经济可能出现放缓的压力,同时,欧元对美元会继续大幅度升值,致使贸易赤字增加,又进一步影响了欧元区经济的增长。另外,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最近在降息,也会对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与欧洲央行相比,日本货币政策面对的压力可能要稍小一点,但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日本央行也面对着CPI上升和GDP下降的双重困难。因此,日本中央银行也面临两难选择:是加息以抑制通胀,还是降息以促进增长。日本是一个资源依赖型的国家,受油价、粮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很大,抑制通胀的压力会比较大。

李稻葵:有一批新兴市场国家,在过去五六年甚至十年间,受益于全球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得到了来自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相当数量的投资,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短期内经济比较兴旺,股票市场价格高涨,股市超过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也使这些国家本地的利率比较低,房地产很兴旺,经济很活跃。次贷危机之后,西方主流金融机构重新构建模型、估算风险,发现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风险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资金可能会出现逆流,从这些新兴市场流回发达市场经济体。

  有人问,美元利率较低,人民币利率较高,而且在升值,会不会导致资金流入中国?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利差来判断资金的流向,利差只是一个变量,风险这个变量也要考虑到。我个人判断,国际金融机构来中国投资的风险会上升,因此国际资本流入的压力会有所放缓。我认为这对于中国经济是一个正面的影响。如果这个推论正确的话,那我们的货币政策面临的国际环境在半年以后,或者是一年以后,可能会容易一点,而不是更复杂。

  《21世纪》:次贷危机对于东亚和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又会有哪些影响?

  欧明刚:东亚地区多数的国家出口,是以美国作为主要目的地,例如,中国是21%、日本是20.6%、韩国是13%,等等。美国的经济问题,对欧盟影响也比较大,进而会影响到东亚地区对欧盟的出口。美国对东亚地区很多国家的进口速度已经在下降,有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张燕生:美国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起码在2008年和2009年,对于我们的贸易增长会有不利影响。在这之中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受到的影响要小,而对于中小企业打击可能比较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外资企业对外部冲击和国内调整的反应比较灵敏,应对能力明显强于内资。

2008年和2009年,我们的招商引资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外部冲击和内部政策调整的条件下,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会有一个两年的观望期。另一方面,服务业(特别是地产和金融)的外商投资会上升比较快,外商投资的绝对值有可能仍然上升。越南和印度等国家跟中国比,无论是产业档次和投资环境,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如果工作做得好,它们的竞争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

  中国能否抓住机遇

  《21世纪》:次贷危机除了带来危害,是否也给中国带来了战略机遇?

  连平: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格局发生变化,并且会带来长期影响,我觉得,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可以起航了。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美元的影响,现在处在全球货币体系演变时期,我觉得应很好地考虑一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

  国际货币要求既能够在境内进行自由兑换,也能够在国际上进行自由兑换。所以要成为国际货币,第一步就是能够在贸易中成为支付结算的货币,现在按照外汇管理局的规定,人民币可以用于计价,但是不能用于对外结算和支付。人民币在1996年已经实现了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随后,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在很多方面也都已经放开,当然短期资本的流动,尤其是短期证券方面资金的流动,控制得还是比较严。我觉得,现在是考虑改变体制的时候。我们曾经研究过,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如果监管部门管理得当,在起步的时候没有风险,完全能够管得住。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设想。

黄卫平:因为次贷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出现了重新调整的态势。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看,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形”,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入这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对于中国如此大的国家来说,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不能放弃的,那就要在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入中进行选择。美元不断贬值,最终会不会引起国际金融的进一步动荡?我觉得,现在应该适当地放弃资本的自由流动,而把汇率稳定作为政策目标,在稳定的基础上再推进金融改革。我的建议就是,目前应该比较严格地控制资金的流进和流出,监管力量要加强,而且限制流动的手段必须有效。我非常同意温总理关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那几个原则 ——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必须断掉海外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这样强烈的预期对我们的经济极为不利。

欧明刚:有人问,次贷危机是不是我们购并美国金融机构的最佳时机?我不知道。但是,即便我们收购了这些机构,又能怎么样?我们有没有能力掌控它?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有学习的机会,我们能藉此反思金融改革、金融创新。

  《21世纪》: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

  张燕生:从中国来讲,核心问题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消费为主,大力发展服务业,真正推动管理、技术和市场的创新,真正使中国从依靠外需和依靠要素增长,转变为消费拉动,转变为以技术、市场和管理的创新拉动的发展方式。

 连平:企业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出口部门结构完善和升级,这些都需要有时间。技术升级也好,压缩成本也好,产业转移也好,甚至于和外商企业的谈判也好,都需要有时间,因此要有一定的缓冲。中国现在的状况,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30年,对出口部门一直是鼓励、优惠、放松的政策,如果在一两年中就完全改变这些政策,对出口部门肯定是灭顶之灾。所以汇率升值应该小步渐进,避免短期内过度升值,使得出口企业措手不及。

相应地,对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也应该控制节奏。另外,要适当放宽信贷控制。目前对信贷需求还是很旺盛的,突然把信贷口子扎紧,肯定会使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非常困难,我觉得可以适当放宽。事实上,如果信贷政策太紧,可能会导致一些替代效应,比如,最近1月和2月外资流入很多,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贷款拿不到,就想办法到外面去融资。

  《21世纪》:次贷危机会给金融业带来什么变化?

  李稻葵:次贷危机使西方金融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思金融创新模式,反思金融市场运营模式,等等。美国国会已经开始讨论,很多金融机构在过去十几年中,在金融创新中做了很多不恰当的事情,需要立法去规范。美国有这样一个特点,每发生一次金融危机,体制都会做出相应调整,而且调整往往是过头的。例如,大萧条之后,他们出了一个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要把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分开;安然事件以后,他们搞了一个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值得反思,它使得纽约受到伦敦的挑战,很多人说美国过分监管,不愿意在美国上市,不愿意在美国搞金融投资,跑到伦敦去了。所以,次贷危机也可能使整个金融市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个变化会导致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方式的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16 17:47:00
前些日子发的讨论好象人不是很好,我就再发一次,多多讨论,多多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7 09:09:00
这个好,容易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3 21:06:00
恩,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12 16:02:00
  现在中国成了很多国际资金的避风港,要管制外币的流入似乎有些难度,理想总归是美好的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