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6584 26
2014-06-02
一、宏观经济的构成

传统的宏观构成图


    上图为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十九版所描绘的“市场经济的循环”图[1],总体感觉该图:1、未能全面反映整个市场的构成,2、未能图示货币与商品、货币与要素的交换,现以该图为母本重绘下图:



[1]保罗.萨缪尔森 2012年《微观经济学》 第19版 萧琛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27页

由于所购的萨缪尔森《经济学》版本不全,笔者最早见到此图是在19923月中国发展出版社的第十二版第75页。




实际宏观构成图


      一个完整现代经济体由二个相互嵌套的循环组成(如图1所示),内部循环由居民、企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显示的是居民与厂商之间的供需转换。在内部循环中,供给通过居民(在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企业(在产品市场向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实现;需求则沿着供给相反的方向运行,它通过厂商向居民支付生产要素对价货币,居民向企业支付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对价货币来实现。内循环的“游戏规则”就是对价大于成本,居民出让生产要素对价大于生产要素再生或获取的成本,厂商出让商品和服务的对价大于投入要素的成本,此对价与成本的差额便是利润的创造。

      外部循环是内部循环进行入“货币经济”,消费出现剩余后的产物,它由金融机构、投资者、投机者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组成,在这个循环中,金融机构按照居民、厂商对货币的需求,设计制造出诸如存款、贷款、债券、股票、期货、期权等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出售给投资/投机者,将一部分在一定时期内不消费、不投投资的货币转化为有效需求,其逐利方式为取得产品的价差收益,即从金融产品的价差中取得收益。这一循环虽然从本质反映了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但与内循环不同的是在于其逐利机会是双向的,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均有博取价差的机会。

    二大循环彼此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存,内部循环为通常意义上的实体经济,完成一个经济体的创造价值,外循环则通过将储蓄[1]转化为投资或消费服务于内循环,但外循环的运行有其自身的特点,每增加一份消费或每增加一份投资就产出一份金融产品,当金融产品积累并衍生到一定数量时,就形成了自身供需循环。内循环中的货币通过储蓄、投机进入外循环,外循环中的货币通过消费和投资返回内循环,决定货币流向及在各循环中的存量则取决于二循环现期、预期收益率高低。

[1]经济学中的储蓄一词原系从英文saving直译过来,但此词在中文中含义为“把节约下来的钱积存起来,多指把钱存入银行”,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译成节余比较恰当。


    二、财政政策

    萨翁《宏观经济学》在第16章“ZF税收和支出”中,提及ZF四个主要职能:“1、提高经济效率;2、减少经济不公平;3、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4、执行国际经济政策。”,关于财政政策,该书介绍税种和各项支出,并在第十七章“效率与公平:重大权衡”中对上述第1、2个目标进行分析和论证,虽然对通过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有所涉及,但对于税收 “激励扭曲机制”对经济结构影响、财政政策发挥其“乘数”效应的前提条件等却未涉及,故补充如下读后感悟。

    财政政策指ZF根据法律规定,凭借公共授权,通过征缴税收和安排支出来引导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行动原则、方法、措施的总称。

    国家财政主要包括收入(T)和支出(G)二个部分,ZF向居民、厂商征缴税款、发售国债总需求下降,ZF支出则总需求增加,总需求AD= MiVi―(T―G),若预算平衡的前提下,财政收支在总量上对总需求无影响,但以下情况例外:一是部分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央银行及无消费、投资愿望的持币者,前者通过货币存量变化起作用,后者则起替代作用,二是财政预算盈余可能带来总需求的紧缩,ZF财政实际执行只能有二种结果:支出等于ZF可支配收入,支出小于ZF可支配收入,如出现后一种结果则相应压缩了总需求。

    此外,财政政策作用还更多地体现在结构调整方面。从税收角度分析,税收毫无疑问是一种激励的扭曲,一种效率损失,这种扭曲和损失更多地表现在对纳税人某种经济行为、经济对象的抑制上,也正是这种抑制,在整体上、局部上调整着供给、需求、投资、投机等结构。对于不同厂商、不同的行业选择不同的税率,可直接调节其利润水平,进而影响供给结构,对于不同商品、服务的消费选择不同的税率,可直接调节其价格水平,进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对于不同的投资、投机选择不同的税率,可直接调节投资、投机者预期,进而影响其逐利方式。从支出角度分析,ZF可支配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居民、厂商、投资∕投机者,由于ZF与居民、厂商、投资∕投机者的支出“偏好”完全不同,ZF收入→支出自然完成结构调整,并且在居民、厂商、投资∕投机者边际消费、边际投资低——不愿意消费、投资的情况下,效果特别明显。

    回顾财政及ZF调控的历史,财政是伴随国家的建立而产生的,其最初的制度设计是基于满足ZF运行的需要,二战后,凯恩斯经济学赋予财政经济调控的职能,但因观念和制度的限制,大多数国家将财政政策的重点偏向于支出对总需求的推动方面,而忽略税收调节功能,由于财政是按国家运行的需要预算,也就是说大部分财政收入的使用都是有固定的制度安排,根本不可能满足ZF调控所需的额外支出,很多积极财政政策所需要的资金大多是通过发行国债筹集,预算平衡、量入为出的原则受到冲击,最终形成国家层面的债务状况恶化,固定不变税率、单纯依赖支出的单边财政政策目前看来已难持续。因此,财政政策由税收政策和预算支出政策组成。一个能对宏观经济施加影响的税收政策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二个方面:⑴ 可调节税率政策:限制什么调高税率,鼓励什么降低税率,升降结合,总体平衡,在不影响财政总收入的基础上使经济结构趋向合理,⑵ 有条件的减税政策:为激励投资、就业、经济增长等目标实现,可以减税,但减税与减税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之间只是一种可能,因而有必要通过设定减税条件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这个条件就是未来税基的扩大。

    预算支出政策可在居民不愿意消费、投资,以及厂商不愿意追加要素存量、产量的情况下,发行公债,扩大公共物品采购、基础设施投入、通用技术的开发等,将居民、厂商不愿意消费、不愿意投资的资金转化为有效需求,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但是,这一政策有效的前提是居民、厂商的“不愿意”,否则无增加财政支出的必要。

   三、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目标(参照美国联邦储备):“使经济增长与其潜在的扩张能力一致;使就业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使物价稳定(即货币的购买力保持稳定);以及使长期利率保持在合理状态”[1]。要实现上述目标所需的货币政策,萨翁《宏观经济学》在第九章货币和金融体系“货币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会同其他银行和经济机构决定利率、金融情况、总需求水平、产出和通货膨胀水平,也即实施货币政策的全过程。不妨以下列5个步骤来表述货币传导机制:

      1、依据调控目标和经济形势,中央银行确定并发布一个短期目标利率。

      2、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以实现利率目标。

      3、中央银行的新目标利率和市场对未来金融情况的预期,二者共同决定总体的短期和长期利率、资产价格水平和汇率。

      4、利率水平、信贷宽松、资产价格和汇率的变动会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

      5、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变动通过总供给-总需求机制影响产出路径和通货膨胀。”[2]

      对于此货币传导机制,第1、2、3步的传导是高概率事件,但在第4步,“利率水平、信贷宽松、资产价格和汇率的变动”是否会影响“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则完全取决于社会整体的投资偏好和消费偏好,况且在这一步传导中还缺少一重要变量——投机,在第5步,即便是完成总需求的增加,但对于厂商而言,难道增加产量会比提高价格更容易?因此,从利率调整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并且大多数不被中央银行所影响,故,货币政策不能仅以利率为手段,还需加入货币数量为中间目标,还配合税收政策及相关法律规范,对消费偏好、投资偏好和投机偏好进行合理纠偏。

       货币政策指ZF通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来引导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行动原则、方法、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完全依靠居民、厂商“偏好”为基础,即在居民愿意消费、投资,以及厂商愿意追加要素存量、产量的情况下,增加内循环中的货币存量会直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规模,但是,须注意的是:货币存量与总需求、总供给的数量关系是建立在“偏好”基础上的,若居民无增加消费、投资意愿,厂商无增加产量计划,那么,以再低利率、更多的货币刺激的不是总需求、总供给,而是投机。

      货币是不能被市场,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不能被银行创造,中央银行每发行一单位的货币,无论被派出多少倍存款、债券及其他诸多金融产品,也只能说是信用创造,真正发挥交易作用的、可用于内循环、外循环交换的货币仍为一个单位。流通中的货币等于外循环、内循环中的货币之和,即M=Mi+Mo,外循环的MoVo为一定时期内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它决定投机规模,内循环的MiVi为一定时期内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决定名义GDP,外循环货币通过投资进入内循环,内循环的货币通过投机进入外循环,可见,受“偏好”驱使,货币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的功能相对于财政政策较弱,又如本文前面章节所述,需求就是货币,货币代表了需求,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方面的功能强于财政政策,因此,货币政策核心就是参照货币流通速度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存量,针对内、外循环的货币需求,实行分层次的货币政策,在外循环,满足合理的投机需求来维持适度的投资规模,在内循环,控制适度的有效需求来稳定资本存量和要素需求,推动产量趋向潜在产量水平,实现市场出清;货币政策重心应放在内循环中的货币存量调节,基于稳定价格、控制通货鼓胀,优先在货币存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内、外循环税率影响投资、投机收益水平,以达到调控内、外循环的货币存量的目标;基于经济增长,货币新增应根据产量变化ΔQi、可承受的价格水平变动ΔPi,依据可测算的货币流通速度,适时调整货币存量ΔMi= (PiΔQi+ΔPiQi)/ Vi ,调节有效需求总量。



[1]保罗.萨缪尔森 2012年 《宏观经济学》 第19版 萧琛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73页


[2]保罗.萨缪尔森 2012年 《宏观经济学》 第19版 萧琛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52页


    四、综合

    对总供给、总需求的调控,首先,应遵循市场优先原则。尽管ZF拥有经济强制力,可以征税,可以禁止,可以占有,但不能取代市场,而在大多数时间里,健康的市场能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潜在产量水平上实现均衡,因而,凡市场能解决问题优先任由市场解决。其次,应遵循适时适度原则。市场不会失灵,只会“生病”,时而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而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而处于非出清状态,时而均衡收入不在人们的期望之中,因此,ZF调控只能基于市场交易基础上,顺应供需趋势进行“取长”或“补短”,采取“和面”方法,选择总供给或总需求二者之中的“短板”,予以鼓励、刺激、甚至ZF直接参与等方式补足其“缺口”,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市场基本出清的均衡。

综上,以总供给与总需求为主线的经济政策,首先,鼓励恒定、适度的投资,促进要素存量平稳增加和技术进步,提升潜在产量,其次,对内外循环的利润水平进行调节,稳定资本对要素、劳动的需求,使实际产量接近潜在产量水平,再次,视供给创造的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情况,对有效需求和实际产量进行调节,消除供需差额,确保市场出清,最终实现实际GDP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2 10:52:41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1:07:34
图3.png 为了便于说明,增加AS-AD模型图。宏观调控实际推动AD线、AS线左右移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4:39:13
受益匪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4:51:36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 15:07:01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