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3027 7
2014-06-10
Stackelberg  博弈 大家怎么理解的?这个博弈在张维迎和其他教科书中都是说的两个寡头进行产量的竞争,但是发现很多并非是产品竞争的问题中,有些论文作者
确直接说是“。。。本问题是Stackelberg games。。。”,感觉是不是不够严谨啊,或者说是错误啊。
很多问题就是一个动态博弈,根本不是产品竞争的博弈,怎么能直接说是Stackelberg games问题呢?

此问题疑惑好久,请大侠指教。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10 11:25:20
Stackelberg难道不是two-stage的 先invest in capacity 然后price competition么 这个的whole point不是说price competition with capacity constraint的 equilibrium 和quantity competition是一样的么 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0 11:38:40
(1)古诺模型的核心逻辑是价格由市场总产量决定,众寡头厂商根据自己的成本函数与价格等条件列出自己的利润最大化,求解其一阶条件方程,联立后求解各自均衡产量,由经典古诺模型的均衡解推出的价格偏离公式表明,价格随厂商数目的增加而趋近于边际成本,这很好地描绘了不完全竞争向完全竞争进化的过程图谱。
(2)伯川德模型恰反其道而行之,其核心逻辑是数量由市场价格决定,各积极厂商不再以数量作为竞争手段,而是运用定价策略进行较量,众寡头宣布各自宣布他们索要的价格——这意味着价格差异不能过大,否则定价过高的一方必然失去全部消费者,因此具有价格优势的一方只需将价格定位在小于等于对手的边际成本上便可轻松占有全部市场份额,而这种策略是交替进行诬陷重复下去的,直至最终将所有厂商的定价逼近到各自的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3)斯塔克伯格模型则类似于古诺模型,也是基于数量竞争的考量,不同之处在于他进行了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二元划分——这种划分确实是与经济现实中厂商的行为相符的。斯塔克伯格双寡头模型要求两厂商彼此知悉对方的成本和市场需求信息,追随者将领导者的产量视为给定,并依此确定自己的产量。领导者则将追随者的反应视为给定,并依此确定自己的产量。特别的,不同于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要求先从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入手,通过其一阶条件导出其产量对领导者产量的反应函数,而追随者的“任务”到此也就结束了;接下来是领导者将追随者的反应函数代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问题的一阶条件,求解出自己的产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0 18:31:41
楼上归纳的很精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0 20:00:35
期待 希望理解这个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10 21:30:47
只知道这人是希特勒时期的财政部长,官僚能有这样的科研能力真是难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