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前上投摩根基金经理唐建成为“老鼠仓”第一人。
近年来“老鼠仓”案件频发,涉及面越来越广,不光是公募基金,近期包括太平资管、国寿资管和平安资管也被传出内藏“硕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下这些年基金“老鼠仓”那点事。
“老鼠仓”案件回放
以上12起“老鼠仓”案件,都基本终结审理,其中博时基金马乐一案,检察院认为一审判决量刑过轻,还在排期进行第二次审理。
涉案金额最大的“老鼠仓”
博时基金前基金经理马乐在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操作三个关联股票账户,并通过临时购买的不记名神州行卡电话下单,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博时精选买入相同股票76只。
据悉,这三个交易账户并非其本人或亲戚名下,而是来源于其妻子的同学或亲戚。操作期间,成交金额达到人民币10亿余元,共获利1800多万元。在已查处的12起基金经理“老鼠仓”案件中,“马乐案”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
“马乐案”一览
非法盈利最多的“老鼠仓”
基金经理马乐在涉案金额成功“卫冕”之后,非法盈利1883万,再一次登上非法盈利最多的“宝座”。非法获利在千万元以上的,还有交银施罗德的郑拓和李旭利两位。
非法盈利最多的“老鼠仓”
最“悲剧”老鼠仓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老鼠仓”亦是一样,很多愤怒的基民觉得,“硕鼠”们被拉出去枪毙十回,都还不解气。但是有些基金经理,占尽信息与资金优势,却没捞到“金”,最后照样解聘、罚款、取消从业资格,真是“冤”。
最“悲剧”老鼠仓
“战线最长”的老鼠仓
光大保德信基金原基金经理许春茂,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期间,在红利基金、均衡基金进行买卖股票情况的信息披露前,利用职务便利,亲自或通过MSN通信、电话等方式指令原校友张某,在原先大学校友史某、王某证券账户,先于或同期买入或卖出交易股票68只,金额达人民币9500 余万元,非法获利达人民币209万余元。
许春茂“老鼠仓”涉案时间历时整整三年半的时间,在近些年揭露的案件当中,这只“硕鼠”是隐藏的最深的。
“战线最长”的老鼠仓
涉“鼠”最多的基金公司
涉“鼠”最多的基金公司分别为长城基金、交银施罗德、光大保德信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其涉“鼠”案件均达两起。部分基金经理涉“鼠”案件正在审理当中,涉“鼠”情节已初步查明。
涉“鼠”最多的基金公司
涉及刑事处罚的“老鼠仓”
2009年2月28日开始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规定,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情节严重,将被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在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之后,“老鼠仓”犯罪开始涉及刑事部分,涉案时间在2009年2月28号之后,情节较重的“老鼠仓案”,执法机关都将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在已经查处的12起案件中,有9起案件的涉案截止时间晚于2009年2月28号,在这九起案件中,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有以下5起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刑事处罚。
这5起案件中,博时基金的马乐还需二审,假使二审跟一审的判决一致,该让交银施罗德的李旭利情何以堪。
涉及刑事处罚的“老鼠仓”
涉“鼠”基金经理的离职
我们通过对这12起涉“鼠”案件中基金经理的离职时间与证监会行政处罚发文时间的分析,来找寻一些基金公司风险监控的蛛丝马迹。
数据显示,在涉案截止当月离职的有交银施罗德-李旭利、交银施罗德-郑拓、光大保德信-许春茂三位;在涉案截止次月离职的有博时基金-马乐、景顺长城基金-涂强、长城基金-刘海、长城基金-韩刚四位。
南方基金王黎敏与融通基金张野离职的时间与证监会发文的时间比较接近。(由于司法程序的需要,证监会处罚公告的发文时间,往往会晚于基本事实认定的时间)
涉“鼠”基金经理的离职情况
涉案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
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有部分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较差,任期回报率排名位于同期同类基金偏后位置,当然也不乏一些明星基金经理。
值得关注的是,南方基金的王黎敏,在其任职期间管理的“南方宝元债券”排同类第一,而其管理的“基金开元”在同类83支基金中,只排到78位,几乎是垫底。类似的,还有中邮基金的厉建超,任职期间管理的两支基金,排名差距也非常大,在厉建超辞职之前,他曾是中邮的冠军基金经理。
涉案基金经理的投资表现
尚在调查审理的“鼠”案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12起“老鼠仓”案件,还有一些案件是尚在调查审理当中的。除了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也牵涉其中。
调查审理中的“鼠”案
前几年,监管部门要发现从业人员的“老鼠仓”行为,通常要依赖于知情人士的揭发检举,在如何定位老鼠仓行为上缺乏主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已经逐渐成熟,通过建立各种分析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出一些嫌疑账户,大数据时代让“老鼠仓”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