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投行专版
1016 0
2014-06-12
抗生素企业谋转型 科伦药业再打成本牌

  我国药物产量70%是抗生素,人均年消费抗生素138克,是美国的10倍。近日在新疆伊犁举行的中国化药协会抗生素委员会2014年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显示出,国内抗生素产业的总体现状亟待改变,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和政策制定者们探讨最多的话题。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抗生素生产企业现在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政策对滥用抗生素的控制将愈加严格,同时,行业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业内竞争。
  “抗生素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是扭转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中国化药协会资深副会长张明禹表示,抗生素的市场,不应该是量的扩张而是质的提高:减少能耗物耗,保护环境,降低成本,调结构转方向。
  作为上市公司代表,大输液龙头科伦药业的动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通过纵向整合实现成本优势。从2011年起,科伦大手笔建设位于新疆伊犁的抗生素中间体项目,包括硫氰酸红霉素和头孢系列生产线,总投资预计将超过59亿元。
  在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看来,整合和创新是科伦的一台“发动机”。公司利用当地的煤炭、农产品、水资源,设立了自己的大型发电机组和淀粉厂,使其伊犁川宁项目在生产原料、能源供应等环节都具有低成本优势。据称,单在电力使用上,川宁生物就能比内地其它地方节省50%的成本,而总体综合成本,经测算则有20%的优势。
  刘革新此前曾在公司股东大会上表示,科伦的价格策略,定价下限是公司仍然盈利,上限是利润率不能太高,逼迫落后、存量产能退出抗生素市场。“谁能拥有资源,并进行创新型开发利用,就掌握了定价权、主动权。综合成本优势是长期的,科伦远征伊犁,就是看中此类优势。”他称。
  而对于抗生素中间体的下游市场,化药协会副会长张明禹则认为,抗生素产能过剩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是结构过剩,动态过剩。比如青霉素工业盐,部分头孢类产品肯定是供大于求。但是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就不多。转型调结构是抗生素厂家的当务之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