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迄今为止达到"崩盘"标准的下跌行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出现,通过对历次下跌行情的考察,其中有许多类似的规律,温故可以知新,由此我们是否能够对今天的调整行情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呢?历史上中国股市较大规模的惨淡行情总共出现过4次。
  第一次,1992年5月至1992年11月。沪指从1429点最高点中东到386点的最低点,历时半年,跌幅达到72%,这是中国股市第一次泡沫崩盘,也是迄今为止的中国股市行情中下跌速率最快的一次。
  第二次,1993年2月至1996年2月。这量中国股市周期最长,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熊市,从1993年2月的最高点1558点,到1994年7月的最低点333点,最大跌幅78%,简直是一场灾难。
  第三次,1997年5月至1999年5月,股指从最高点1510点到1997年9月的最低点1025点,最大跌幅达到32%。如果从常规技术角度和宏观背景分析,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次合乎"标准"的熊市。
  第四次,2001年6月的最高点2245点至低点1346点,跌幅已达40%
  崩盘的原因惊人的相似
  考察历次股市大路,忽略短线技术因素的干扰,我们可以发现股市在大范围行情周期见顶转折的过程中,往往都同时具备了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一、见顶前夕利好不断,市场的狂热气氛以及投机泡沫达到高潮。
  二、在高位时政策转向不再支持。
  三、资金链放大到一定程度无力为继。
  明显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上涨周期受政策面的影响较大,然而政策一旦到了难以控制的书面,市场往往会惊慌失措。
  1992年以前的股市投资者真正理解证券市场的并不多,大多数认为炒股就是赚钱,并无任何风险意识,没有多少更改可言。1992年5月18日到5月22日短短一周时间,上证股指上涨805点,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井喷行情,原因是什么?是在这一周传出了上海全面开放股价的消息,果然从5月21日开始上海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股民蜂涌而至。25日豫园商城(600655)股价超过万元,空前绝后!什么泡沫?这就是最好注解。面对这一意想不到的暴涨,上交所显然也慌了手脚,态度急转直下,开始泼冷水,不仅公布了4大措施,而且新股突然的呈几何级数发行,第一批7支,第二批34支,第三第四……,而且刚发完不几天就上市,一级市短时间内吸走了数十亿资金,随着大批新股集中上市,大部分股民希望落袋为安,市场抛压短时间内空前加大,引发了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崩盘。
  中国股市的第二次崩盘也有政策面背景,1993年中开始金融整顿,实现经济软着陆的战略,银根开始收紧,整个证券市场资金面大面积退潮,1558点高点从此压制证券市场达7年之久。
  1997年上半年的牛市末期行情也有类似之处,央行从1996年开始不断降息,被证券市场视为连续利好,这期间还穿插了一个12.16事件,但股市先遭打压后遭安抚,老百姓的胆子更大。曾记得"什么时候买长虹都是对的"这句口号就是这段时间提出的,长虹发展作为龙头炒到了不可思议的高价是这轮行情中泡沫高潮的标志。面对着无法控制的股市热涨,管理层也开始转变态度,1997年5月1日证监会公布50亿新股额度,5月12日印花税从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五,在这前后,大批市场主力开始分批撤退,股指见顶转折。
  时间到了2001年上半年这个著名的牛市末期,历史似乎又在重演,两年的牛市始终受到政策面的支持,从1999年的人民日报社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到2000年允许三类企业入市,至直2001年股市大辩论最激烈的时刻一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托市文章出现,管理层的态度是明显的。中国股市在2001年上半年狂炒垃圾股和定位明显偏高的新股,用友软件(600588)上市百元的定位和ST个股鸡犬升天是泡沫气氛达到顶点的又一标志。此时管理层态度又经历了转变,对违规资金的查处已经不断给市场开始敲警钟,可是在狂热气氛下似乎无人理会,到了6月间,国有股减持政策终于出台,高处不胜寒的大盘急转直下,同时市场资金面也急剧收缩,随着股指的下跌,不断有资金链条断裂,两方面夹攻之下大盘似乎失去了抵抗能力。
  纵观历次见顶行情也就是熊市的开始,其背景都是一个政策所造就的大牛市,政策带来牛市的同时也吹起了市场中的泡沫,当股指到达一定高度资金面无法推动时,政策面往往开始意味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采取的打压措施无疑会使股指的中东幅度更深。
政策可以托市 但不能救市
  通过对历次调整的结束周期判断,我们发现政策在结束熊市和结束牛市这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历次熊市行情的结束起最重要作用的并不是政策面,似乎也不是资金面,而是市场本身的技术面因素,这是一个令不少人困惑的现象。
  历次熊市行情中,往往利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减缓下跌速率,却不能氛围下跌趋势,市场筑底的过程往往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国股市第二次大熊市中,管理层曾经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1994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4大救市政策,股指也只是短暂反弹而后继续下跌,1994年7月30日,各大传媒均刊登了新华社通稿,发布了有名的三大政策:年内暂停新股的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一系列重大利好公布使股指探明了底部,反弹出现了,但是反弹并没有使市场摆脱熊市,而是使筑底的周期呈现出延伸结构,期间虽然穿插了5.18井喷式行情,但真正的调整行情直到1996年才宣告结束。
  时间到了今天也一样,暂停国有股减持政策形成的1514点弹点位并不是市场真正的底部,调低印花税这样的利好也只是引发了短暂的二次反弹,市场仍然继续创出新低,也许后市指出的利好会使股指最终确认一个低点,但根据历史的经验,最低点即使出现也不意味着底部的完成和熊市的结束。就像1997年到1999年的熊市最低点1025点出现在1997年9月,而1993年到1996年的熊市最低点333点出现在1994年7月,但真正的调整周期却远比最低点出现的周期要长。
  为什么会出现政策只能托市但不能救市的局面呢?原因很简单,这是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中国股市不能做空,只有行情实在推动上涨动力之后调整才会出现,所以一旦崩盘调整幅度往往是很深的,而泡沫和风险的释放需要一个惨痛的过程,不可能在某个时间和空间点位上由政策去完成,只有市场自己去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