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券理论:发行银行券不必以十足的贵金属作为准备。
存款理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的被动负债和主要的成本支出渠道。对存款者而言,最关注的是存款能够兑现和保值,对银行而言,最关心的是存款的稳定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应从流动性和安全性出发,按客户意愿组织存款,并根据所吸收的存款状况来安排商业银行的贷款的资产业务,保持资产较高的流动性,防止出现挤兑,不能盲目扩大贷款和支付高额利息。
购买理论:银行对负债并不是消极被动和无能为力的,通过加强资产管理,银行固然可以获得流动性,但银行也完全可以采取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部资金等手段获得流动性。因此,银行应将资金投入高盈利性的贷款或其他投资之中,一旦出现流动性需要,随时可通过购买资金管理来提供必要的流动性。
销售理论:银行是制造金融产品的企业,其主要任务就是推销这些产品而获得所需的资金和必要的利润,同时将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进行整体设计,从负债管理角度统筹安排资产分布,通过对金融产品的设计、销售来达到吸收和运用资金的目的。
真实票据论又称商业贷款理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证券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与个人贷款和长期农业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定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水平范围内。该理论认为,在银行发展初期,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因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决定是外在的,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不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该理论又称自偿性贷款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银行业的危机表明,流动性并不取决于发放贷款的各类,而取决于银行持有资产的可转换性或出售性,基于人们对流动性的认识,商业银行资产不一定局限于自偿性贷款,其相当一部分还可以投资于能够迅速出售的证券资产上,使商业银行在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增加盈利能力。只要预期的未来收入有保障,通过分期偿还的形式,长期项目贷款可保障银行的流动性,反之,如果未来收入没有保障,即使短期贷款也有违约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作为衡量其贷款偿还能力的标准。借款人收入的多少和时间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每期收入的一部分归还贷款,不仅贷款的归还有了保证,而且贷款归还的数量和时间也同样可以预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