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其实被误入歧途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庸俗化。
我们来回到原处:
zmd:例如:甲人屋边有两块大小相等的土地,因为自然原因,一块富饶一块贫瘠,他在两块地上投入的劳动相同,但富地收入多,出现级差地租。这级差地租是什么劳动产生的?
首先规定简称。以下,富饶的土地称富地;贫瘠的土地称贫地。
原引文中劳动相同包含劳动的方式、手段、数量相同之意。
问题一开始就出现混乱。富地收入多在这里即便是事实,也不必然导致级差地租。地租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所有权的存在,级差地租的存在还要加上分工和交换的存在。问题首先应该导出分工和交换。
甲有富地,产出多,乙仅有贫地,产出少。如果乙有的贫地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必然寻找更多量的土地,使得贫瘠程度被数量所弥补为止。如果乙所有的贫地已经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甲即便拥有富地,产出更多,但多余的产出丝毫不会带来任何价值。
一定有人会以产出物品的种类和贮存等因素来说事,我们先等着让庸俗化分子来出洋相,这里我们先推进下去。
我们先考察甲所拥有的剩余产出是什么属性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甲因为可能先发现富地,于是在同等劳动下比乙拥有更多产出,从而超过自己的需要。这部分超过自己需要的产出即剩余产出。但一如我们一贯坚持的,剩余产出从来就不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也不必然具有剥削性质一样,这里甲所拥有的剩余产出连价值都不是,而只是一种潜在的“可用性”有人喜欢把这种可用性叫效用的,我也不打算在这里进行反驳。我们只需要注意这个效用只是在甲认为这部分剩余还有用处,还有使用的价值时在存在,否则,这部分剩余产出连效用都没有。
到这里,哪里来的价值?价值在《资本论》中是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抽象。换句话说,缺少这三个要素,就不是价值。使用价值不过是劳动为前提的效用。交换价值不过是交换时候的比例价格。剩余价值不过是多余超过自身需求的产出。而只有当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抽象出价值后,使用价值不再是单纯的效用,交换价值不再只是价格,剩余价值不再只是超过自身需求的部分。
换句话说,如果甲和乙之间不能形成分工,那么甲的收入毫无价值,一如一只松鼠,在取得超过自己所需的松果后充其量只能埋起来以备日后使用。而土地上的任何产出,越是终端消费品,其越是难以贮藏或者说难以通过贮藏来维持其
潜在的有用性。
只要乙所拥有的土地足够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甲的剩余产出或者多出来的收入毫无价值。这和19世纪中英贸易中双方的形式完全相同。英国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取得比中国更多地产量,但由于中国的生产自给自足,所以英国丝毫没有办法取得价值。在中英贸易中,英国被迫使用鸦片来使得贸易可以发生,而在这里,甲在取得超过自己所需的产出后,可以留出多余的时间倒是事实。这个剩余时间只要被甲用在“正确的方面”,那么甲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接近价值的创造。
现在留给甲的多余时间,完全可以被甲用来占领更多的土地,而这些土地当然应该使得乙的土地被孤立包围起来。首先是为了防止乙取得剩余产出。其次,当甲可以包围孤立乙的土地,也就限制了乙的土地取得和原先一样的肥力恢复速度,最终使得乙的土地越来越贫瘠,最终不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甲在利用土地的富饶而取得剩余劳动时间后,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暴力器械和工具,使得在维护自己的土地占领时具有暴力优势。当这一切都完备后,乙不过是砧板上的羔羊而已了。
乙的反制在历史上一再被实践,并且总是成功的。北欧的蛮族如何拖垮罗马帝国,汉族如何屡次被北方蛮族入侵,不是改朝换代就是被彻底占领都验证了只有贫瘠土地的一方要想不沦落为被优先占领富饶土地的一方所征服,就应该首先放弃自己的土地而动用暴力干扰甲方对富地的使用。
当双方的博弈是个人范围时,历史的实践不是甲企图在土地上包围乙,反倒是因为个人能力所限而形成联合,即:甲让渡自己多余的产出而使得乙能够同样具有部分剩余劳动时间。尽管因为让渡自己的剩余产出,使得甲和乙各自所有的剩余劳动时间少于甲完全占有剩余产出时所有的剩余劳动时间,但由于让渡剩余产出后的剩余劳动时间可以使得甲乙联合形成分工,从而形成更多产出并发展不同的生产方向,因而这种联合成为历史事实。这也是部落和人类族群的开端和起源。
但是,一旦具有分工的部落和族群一经产生,这种联合就不再具有原先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只有贫瘠土地的乙方作为部落或者一个族群更倾向于动用暴力对已经占有富地的族群动用暴力。其实除此以外,别无它途。
在族群内部,分工一旦进行,那么内部不同分工产品的之间的分配就是必然的。这种不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分配尽管不是交换,但已经是交换的雏形。而一如我在
这里指出的,那个让渡剩余产出从而安排分工者总是取得一种“租”,这种租表面看来总是表现为所谓的管理才能,其实充其量不过是偶然的先机优势罢了。这种凭借安排分工或者安排生产来取得超过自己劳动所得的剩余必然首先以所有权为必要条件,其次以分工为充分条件。当这种剩余归为分工中的个人所有时,也就是剥削的形成。这时候我们才可以开始讨论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