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篇“效率与公平,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一篇就算是姊妹篇吧,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效益,从货币的角度看就是利润,从劳动的角度看,我们人类除了生产出满足我们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外,我们还可以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部分剩余产品我们可以用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管后者就积累。
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和中国市场经济学者的眼里,人类的一切积累完全体现在企业的利润中,人类生存的全部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率是唯一引导社会资源分配的手段。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是有效的,但是发展的后劲不足,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这种困境中。尽管当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凯恩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产生,但是这仅是解决一部分供需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怎么样理解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呢?
我们每个人的劳动中,都包含了两部分生产,基本生活资料生产,剩余产品生产。剩余产品越多,说明积累率越高。这个积累率,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利润率,我们按照边际利润决定我们的生产对象。我们的生产对象包括了两大类,一个是基本生活资料,一个是非基本生活资料。为了简单起见,我们选择两种产品做代表,面包和玩具。
生产面包的工人,首先要把自己吃的面包生产出来,剩下的时间用于生产玩具(实际上这个玩具是用面包交换来的)。生产玩具的工人,首先也要把自己吃的面包生产出来(实际上这个面包是用玩具换来的),剩下的用于生产玩具。这两个工人,工作的总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用于生产自己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时间比重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生产面包和生产玩具的收入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两个行业的利润率完全可能是不同的。
假设生产面包的利润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一定都跑去生产面包,我们会发现基本生活资料在我们的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件事,生孩子,生出来的孩子可以接着生产面包,整个社会一直维持面包生产的高效率。商鞅变法就是这个逻辑,重农抑商,人口繁衍得很快,所以最终统一了中国。这种模式也有个缺陷,就是要求人口不停的增长,而不停增长的人口又要求土地不断的增长。如果人口不能增长,基本生活资料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大,整个社会的积累程度就会越来越小,社会生产效率越来越差。中国当前也是这种模式,我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很快,但是劳动力供给有问题。当劳动力资源供给不上的时候,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破产或转型,效率越来越差。
假设生产玩具的效率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一定都跑去生产玩具,这个时候玩具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加大了。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就是玩具多了,基本生活资料的比重就小了,整个社会的积累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一个社会的人口是不可能无限发展的,但是经济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玩具可以越来越多,可以做的积累越来越高。资本主义国家积累的权利在资本家手里,社会越发展,效率越高,玩具的比重越大,社会贫富差距也越大。最近一个法国人,写了一本书,二十一世纪的资本,触目惊心,反映了经济越发展,老百姓相对越贫困的事实。
玩具和面包是个相对概念,当玩具多了的时候,我们要把玩具变成“面包”,改善劳动者基本生活条件,这个时候积累率就会降低下来,整个社会效率变低了。当“面包”多了的时候,我们又要减少“面包”供应量,引导社会多生产玩具,不断提高科技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
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下所有行业利润均等化,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生产面包的,还是生产玩具的,大家的利润率最后高度一致。生产玩具效率高了,资本家分配的就多。生产面包的效率高了,社会可能就会有经济危机。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体制根本无法解决的。举例来说,房地产利润很高,正确的做法是用它的积累去发展国计民生的大业,而不是用于自我繁殖,生产出更多闲置房产,类似问题,市场经济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