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646 0
2014-06-29
据新金融观察报,10年前,或许银行自己也没有想到理财业务会发展成现在的规模。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2013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下称《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68万亿元,较上年增37.9%;至2013年底余额达10.21万亿元,较年初增3.1万亿元,增加43.6%。
       现在走进银行,客户经理更愿意推荐理财产品,而非传统储蓄。在2004年以前,市场上的闲置资金大多只是储蓄、国债、股市三个流向,直到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才给了银行界另一个市场猜想。那个时候,这款理财产品一年期年收益率为2.8%左右,而当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为2.25%。该产品的募集资金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资金交易,其利益构成主要来自于银行间二级市场拆借、央行票据回购和债券等方向。由于保证本金和到期收益,再加上有银行信誉担保,所以一推出就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理财产品给光大银行带来的收益让其他银行嗅到了金钱的味道。于是在“阳光理财B计划”之后,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类似产品,由此,人民币理财市场的烽火被正式点燃。
       如今,理财产品不仅增加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也改善了社会财富结构。《发展报告》显示:2011至2013年,银行理财业务为客户创造收入分别为1750亿元、3000亿元和4500亿元,近两年同比分别增长71%和50%。2013年平均收益率高达4.4%,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有效实现了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
       规模暴涨
       2004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元年。在此后的两年间,各银行开始了对理财业务的摸索与尝试,同时也催热了理财市场。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李冉告诉新金融记者,今年是他从事理财产品销售的第八个年头。据他介绍,在他刚入行的时候,一天要接受差不多6个小时的培训,还有一堆狂轰滥炸的资料和恼人的考试。在经历了3个月的培训后,李冉通过了考试正式上岗。但他真正卖出的第一笔理财产品却是在一周之后。李冉直言:“那个时候理财产品不像现在这样被社会认知,我们经常要对上门咨询的客户进行‘入门讲解’,基本要从什么是理财产品讲起。”
       李冉感觉,2004年、2005年是理财市场预热的两年。那两年,相比于人民币理财市场,外币理财市场表现抢眼。Wind数据显示,2005年银行一共发售598款理财产品,其中460款为外币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只有138款,仅占全年销售数量的23%。人民币理财规模真正出现大幅度增长是在2006年前后。“那时候,有些客户过来不用多做介绍就知道要买哪种类型的理财产品。现在,一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一推出来就被哄抢一空。有的客户提前了解产品信息后,发售当天一大早就过来排队购买。”李冉说。
      钟情于理财产品的不只是股份制银行。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对新金融记者表示:“现在越来越少的人选择把自己的资产全额储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买一些理财产品。我一上午已经卖了上千万了。一款收益高的理财产品出来后,来晚了就买不到了。”
《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累计发行理财产品4.5万余款,比5年前已增长了5倍。银行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68万亿元。
      可见,理财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发展和经营战略的重点。2013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19.5%上升到了22.5%,其中,理财业务贡献功不可没。
       7成投资实体
       十年间,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及投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5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基本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当时,这场由中小银行“发起”的理财风暴很快蔓延到了国有大行。银监会为了保证理财资金安全及市场稳定,出手对理财市场加以限制,规定人民币理财资金仅限于投向银行间拆借市场、央行票据和债券等。
       幸运的是,理财市场的萎靡状态在一年后被民生银行的一款银信合作类产品打破。该产品是民生银行将其募集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平安信托吉林江珲高速公路项目贷款资金信托计划。这让银行看到了新的方向,既可以不被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又能绕过利率监管,于是银信合作产品一度成为理财市场上的主流。
       2008年前后,银信合作产品成为理财市场上的主流。对于银信合作,尽管监管层的态度从“叫停”缓和到“恢复”,但“一停一放”搅乱了银信合作信贷类理财产品市场,银行与信托公司双方合作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不过,资本总是逐利的。混迹在金融圈的银行势必会找到新的盈利点——2010年资金池理财模式成为热宠。
       “这类具有期限错配、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理财产品更像是一种基金化运作模式。就像一个池子的水,源源不断的资金流进来,同时也有不间断的资金流出去,池子里的水总保持一定的量。这类产品不是一对一的模式,而是整个资金池对应整个资产池。”一家股份制银行私人银行主任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此过程中,期限错配为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招致了监管层的注意。2013年3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强调,理财产品必须和其投资对象一一对应,实行单独账户管理,独立核算。这被业内看作是监管层对资金池业务最严厉的回应。鉴于此,资金池业务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渐渐趋于落寞。
       2013年,理财资金投资方向持续满足了监管要求,原有资产池运作模式得到改变。《发展报告》显示:从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上看,70%以上理财资金投入到了实体经济,(理财资金)已然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且产品与项目实现了逐一对应。
       非标下降
       在过去的几年中,投资非标资产一直隐匿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操作中,对此,银行界心照不宣。
发放短期理财产品获得资金是投资非标资产的主要方式之一。这些短期理财资金投向企业贷款、同业贷款、贴现票据、委托贷款或者直接进入银行的资金池,通过对接单一类信托、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子公司等各类通道业务,利用信托受益权等形式与非标资产对接,从而达到为实体经济“放贷”的目的。
       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务部人士向新金融记者透露,银行理财产品“保本”和“非保本”并非只体现在客户本金安全上,在有些银行后台的会计科目体现上有着很大的操作区别。在有的银行中,保本型理财产品需要被登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下,而非保本型产品则记在表外的代客理财科目中。这意味着,银行卖出去的非保本理财产品越多,其表外业务中的非标资产越多。现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认可度加深,非保本理财产品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银行在过去几年积累的非标资产规模可想而知。“银行愿意投资非标资产,因为既不用做资金拨备计提,又可规避存贷比红线限制。”该银行财务人士说。
       随着银行投资非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蕴藏的风险受到关注。与普通贷款相比,非标资产往往存在通道费用、过桥费用等成本,所以贷款“价格”要高得多,通常非标资产的融资成本为10%—14%。能承受如此高成本融资的企业多是毛利率较高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或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明显。
        银行的得意举动随着去年3月“8号文”的出台被按下了暂停键。“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坚持“限额管理”,即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的低者为上限;要求做到资金来源运用一一对应。
        截至2013年底,银行理财资金中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占比相较于“8号文”出台前下降了7%。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比例约31%,随着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推进,标准化资产将成为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投资标的。
       结构性产品趋热
       似乎从理财产品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伴随“预期收益率”而存在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自然成为当前理财市场的主流。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及资产管理业务的被迫转型,这一“主流”趋势将被打破。《发展报告》指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相当于契约型存款,是利率市场化的先行尝试。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预期收益型”产品最终淡出市场,结构性产品的重要性和相对地位会相应提升。
       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由固定收益类产品和期权为主的金融衍生品组成。这类产品的到期收益率通常分为两部分:投资债券等低风险产品获得的稳健收益和投资汇率、商品(黄金等)、股票、基金等获得的收益。由于收益率波动大、投资风险较高、信息披露不明确,结构性理财产品眼下并非银行主流推出的理财产品。
      尽管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无法占据理财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自2013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发展报告》显示: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结构化产品共发行1692款,同比增长31%。而上市中资银行发行的543款结构化理财产品中商品类理财产品从2012年的2%上升为2013年的17%,利率类理财产品从56%下降到32%。
      “这种嵌套了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填补了各个金融市场的空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的投资者的需求。”一位城商行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结构性理财产品带来的新的利润空间。但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更是青睐有加。《发展报告》显示:中资银行发行787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不到一半。外资行之所以热衷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是由于它们对衍生品交易比较熟悉,而且结构化基础化资产可以转化为存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未来需求的新趋势,给银行带来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不可估量。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向新金融记者表示,之前银行比较传统,依靠吃利差就可以生存,没有创新的冲动。未来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就要开始创新业务了。金融创新是金融工具的发展,是金融业务和盈利空间的拓展。银行间也会出现竞争,“重压”下将会有更多的产品出来。
     本文来源:天津网 作者:宁广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