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国内煤炭行业正遭遇最糟糕的行情。进入6月份之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连续五周下降,累计下降了18元/吨,7月2日,该指数报收于519元/吨,再次刷新了2010年10月12日发布以来的最低记录。
煤炭市场形势严峻,多个煤炭大省奋起自救,纷纷出台“煤炭救市”政策,希望减轻煤炭企业的“痛苦指数”。截至目前,山西、陕西、湖北、福建、四川、内蒙古等煤炭产地均出台了针对煤炭行业的“救市”措施,扶持的方式主要是减免煤企税费。
比如,5月初,陕西省工信厅、财政厅、监察厅、物价局、 地方税务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煤企税费征收工作的通知》,保留十项符合规定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收费停止征收5项、公布取消11项不合理及违规设立的收费项目。
内蒙古发改委也在对煤炭税费负担情况专项调查,并在2013年开始对铁路运杂费进行清理规范。从2013年12月31日起取消摊堆费、综合服务费、检斤费、中门锁费等费用,并下调一些收费项目的收费标准。
6月初,四川出台 《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措施之一是全面清理各类涉煤行政事业、中介服务及培训收费项目,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省级以下设立的涉煤收费,规范各类涉煤培训并降低收费标准25%。
而继去年7月出台《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措施》后,近期山西又出台17条相关措施,其中包括取缔未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的涉煤收费项目,可为企业减负50亿元。
涉煤收费项目达88种 落实“减负”正当时
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在煤炭企业缴纳的各种税费中,除依法依规征收的税金、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外,部分地方政府违反涉企收费有关规定的收费项目占相当一部分比重。
这些违规收费未经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省级政府部门批准,种类达几十种。有研究机构对煤炭企业需要缴纳的88种收费项目做了统计分类,其中:资源环境类25种,经济建设类4种,行业管理类6种,市场行为类6种,企业发展类2种,社会功能类10种,交通运输类35种。
煤市救得了吗?
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受新能源产业和越来越严环保政策的冲击,煤炭业下滑态势非常明显。当前,中国煤炭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能过剩,加之近两年来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不能化解继续扩张的煤炭产能。
与此同时,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2017年煤炭消费比重将降至65%以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其中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净消减煤炭消费量分别为1300万吨、1000万吨、4000万吨和2000万吨,较2013年实际消费量分别减少57%、19%、13%和5%。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倒逼传统煤炭业转型升级。天然气、核能、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将取代部分火力发电的需求。而中国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将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市场对煤炭等工业品的需求逐步降低将是大概率事件。但是各地的煤炭新政,无论是减免税费还是干预市场,在压缩产能方面着力不足,甚至减免税费的政策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这些地区煤企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深煤炭供过于求的状况。
此外,国际煤炭价格低位徘徊,国内煤炭价格相对进口煤又没有优势,推动进口持续保持高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份中国进口煤炭1.35亿吨,同比下降0.9%。出口276万吨,同比下降23.1%。净进口1.32亿吨,同比下降0.3%。
在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国内煤炭价格将持续受压,煤炭企业的利润将继续下滑。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认为,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首要压力来自环保政策,本就经营不佳、销售不畅的煤炭巨头不得不采取收缩防御策略,以期能够在行业严冬之时生存下来。由于煤炭行业、火电行业是环境问题高发区,排放不达标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地方政府之前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并没有将环保问题看得如此重要,而近两年治理雾霾变得尤为敏感,环保政策的收紧必然使煤炭企业猝不及防。
脱硫脱硝设备的采用必然会大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给资金短期、销售不畅的煤企电企带来更大压力。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能源结构优化的角度来看,环保政策只不过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一趋势,但短期内对煤炭企业的冲击不容忽视。
因此,地方政府“煤炭救市”虽会对当地煤炭企业产生一定的保护,为企业减轻一些负担;但更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煤企要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在煤炭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政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