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收益率持续走低,破5很正常!
 
“宝宝”类产品年化收益破5似乎成了许多投资者的痛点。为何今年以来“宝宝”类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
 
归根结底,决定货币基金短期年化收益的重要因素还是市场对于资金的需求。今年以来,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加上央行两次定向降准,去年6月的“钱荒”不会重演。去年的情况非常特殊,“钱荒”叠加季末,导致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暴涨,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曾经一度飙到13.4440%,各种理财产品收益也水涨船高。不仅如此,去年岁末,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宝宝”类产品大战,通过一些高收益产品吸引了大众的视线,也抬高了公众对于“宝宝”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的预期,使得许多投资者误以为,6%-7%的年化收益是“宝宝”类产品的常态
 
今年以来,不论是“宝宝”类理财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收益都走在下降通道,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这是正常而又合理的回归。目前,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小幅下降。从4月开始,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降到5%以下,只有少数几只“宝宝”类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仍然坚挺在5%以上。
 
作为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现金管理工具,T+0的“宝宝”类产品最合理的业绩参照对象应当是银行活期存款,而不是银行理财产品,因为理财产品往往有一定期限要求,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或一年。当然更不能向债基看齐,因为它们的风险特征完全不同。同理,要求“宝宝”类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始终保持5%甚至6%以上也不现实。如果有了这样的预期,投资者就不会因为看到“宝宝”们的收益率跌破5%甚至破4%而伤心。
 
可以预见的是,6月底市场资金面会有点小紧张,只是不会重蹈去年“钱荒”的覆辙。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宝宝”类产品的7天年化收益率有可能重新回到5%。但随着国内货币政策开始定向宽松和治理非标资产的各项监管措施实施,下半年市场利率非常紧张的局面不会出现,所以我们也许看不到动辄6%甚至7%的收益了。
 
 
“宝宝”7%收益率难再现,高收益去哪儿找?
 
“宝宝”收益持续下跌,低门槛、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理财产品去哪儿找?投资者该何去何从?目前人气火爆的P2P理财产品的出现为投资者的闲散资金提供了一个最佳去处。
 
例如专注于小微企业和工薪阶层融资与理财的网贷平台——“汉国钱庄”。投资门槛低,100元起投;其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12%~18%,是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5倍,是“宝宝”类产品收益率的3倍多,如果投资10万元,一年利息高达12000~18000元,而且投资人“零费用”,投资后只管坐收利息;平台承诺100%本息保障,若借款人出现逾期情况,平台会用风险金垫付理财人当期应收回本息,保证理财人资金安全;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急需资金周转,可使用“债权转让”功能,实现资金快速回收。
文章转自:汉国钱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