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船务创办人张允中一生与海洋打交道,但他年轻时曾经梦想要当一名空军飞行员,在蓝天白云间翱翔。(周柏荣摄)
华人企业家
白手起家系列
太平船务创办人张允中22岁那年第一次创业,与大舅开设了一家买卖土产的“九八行”,却因为二战毁掉了创业成果。之后,张允中的创业道路跌宕起伏,直到1967年才创办太平船务公司,建立自己的航运事业。勤劳和节俭是他秉持的两大价值观,如今96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天天上班。他给年轻人的忠告是,想创业致富,首先得虚心学习,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勤奋,还要学会节俭,因为赚钱不容易,不能乱花。
张允中的处事特点是“平心静气,临危不乱”,正因为冷静沉着,他因此能把危机转变为商机,安然渡过难关。他的另一策略是寻求稳健发展,在受访时他一再强调不会建造很大的船只,坚持一定要量力而为。他不希望公司发展得太快,宁可走得慢但保持平稳。
新加坡第一代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中,太平船务(PIL)创办人张允中是极其独特的一位。他年近半百才开始创建自己的航运王国,如今年届96岁高龄,精神依然抖擞,仍坚持天天上班。
他笑说体内的良好基因,来自生前同样健康长寿的母亲黄玉燕。不过只要和他稍有接触,很快就能发现他的抗压功夫一流,脾气一流,对纪律的自我要求严格。若非如此,他不可能长期处在高压的环境下掌舵庞大的企业,而依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有“新加坡船王”美誉的张允中,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不少磨难与坎坷,不乏起落浮沉。不过这位见识过惊涛骇浪,实战经验丰富的老舵手,在面临危机和考验时,总是展现了一种沉稳、冷静的性格特质。
张允中年轻时敢闯敢拼,胆识过人,是名铁汉。但自从白手起家,成功创建庞大的家业后,张允中展现的是稳健保守、谨慎沉着的作风,“给人稳如泰山的感觉”。这或许说明了他为何能在风险很高,不确定因素很多的航运业驰骋半个多世纪,历久不衰。
初次和这位长者见面,他走路虽然有点缓慢,但双眼炯炯有神,谈吐和思路清晰,怎么看都不像九旬老人。
当问及个性上让他取得成功的特点是什么时,这位态度谦和的企业家非常果断地说:“勤劳和节俭。”
听来平淡无奇,但这四个字对他来说,绝不是中学课堂里背诵下来的词汇,更不是挂在嘴边的道德信条,而是贯彻在他人生的两大价值观,是他必须天天身体力行,用具体行动落实的信念,也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
张老先生说自己为人低调,不善交际,一生只参加过三个社团组织,即新加坡中华总商会、金门会馆,以及张氏总会。
年轻时经历不少挫败
金门沙尾镇(今称沙美镇)是张允中的出生地,那里目前依然有他家的三落祖厝,还有他为父亲张文夏和母亲黄玉燕所建的纪念馆。
忆起金门的童年,他脸上泛出愉悦神采,一再叙述父亲是村长的儿子,母亲是秀才的女儿。年少求学时,学校一放暑假,母亲便敦促他到外婆家看书,秀才出身的外公藏了很多古书,这也养成他爱看书的习惯。
他后来到厦门大同中学插班,这时期最让他难忘的是李禧老师。他因一篇题为《母亲》的文章而获得李老师的赏识,他也特别喜欢这位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彼此非常投缘。
求学时期的张允中特别爱运动,曾在400米田径赛中夺冠,还因此赢得“400米”的绰号。单从他对体育的态度,便能看出他的“勤快”。他总是比别人早起床,然后独自在操场练习。
他父亲张文夏于1934年来到新加坡当跌打医师,张允中则是在1937年到新加坡投靠当时已另娶姨太太的父亲。他母亲后来也带着两名弟弟来到新加坡。
一生与大海打交道的张允中,年轻时的梦想却是在空中翱翔。原来他曾报考当中国空军飞行员,考试及格,却不知何故一直等不到回音,最后只好作罢。
他第一次学做生意是在1940年,当时母亲给了他1500元,让他搬到马六甲与大舅一起创立培元公司,那是一家买卖土产的“九八行”。他当时体会到做生意首先要有信用,不能有任何欺骗行为,否则生意无法经营下去。
那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大海,原来他的大舅有一艘机动船,经常川行于马六甲和苏门答腊之间,运载海产干粮,他经常随船出行,算是为他日后开拓航运事业奠下基础。
被日军逮捕度过最昏暗日子
不过没多久,日本人的铁蹄踏遍新马。张允中的父亲在大检证期间遇害,他也险遭日本宪兵毒手。那是他生命中最昏暗的一段岁月,被关在牢里九个月,直到日本投降才重获自由。
他因接济马六甲的抗日游击队而遭日本宪兵逮捕,之后便是严刑拷打和遭受各种酷刑。时至今日,那惨烈的一幕幕,始终烙印在张允中的脑海里。单单听他回忆和描述那一段经历,便足以让人感到怵目惊心。
张允中能活着走出日本宪兵的恐怖牢房,是因为他母亲想尽办法搭救,打点日本宪兵队长。或许因为这一缘故,访问期间每次一提到母亲,他便眼眶泛红,数度哽咽。
那场浩劫,毁掉他第一次创业的成果,战争结束时,培元公司也关门。张允中决定到新加坡重新出发,寻找机会。
他来新加坡后,曾经设立振兴贸易公司,却没有取得成功。后来他经友人介绍,买了一艘二手木制帆船,开始做起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棉兰勿老湾的物物交换生意,用白糖和其他物品交换橡胶。
不过当中的风险还真不少,他遭遇过船只触礁,货物损失了一半,为了避开当时掌控印尼的荷兰海军的封锁,两天航程却得用一个半月才能完成。最终让他放弃这一门生意的原因,竟是在海上遇到海盗。他当时还想和海盗拼一拼,但老船长被海盗开枪射中,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海盗抢走一半货物。
一连串的挫败后,他在好友吴必昌的推荐下,决定到泰兴源兄弟公司当经理,那是1948年的事。来自巨港的郑氏三兄弟郑祺福、郑祺泰和郑福源,是以土产买卖起家。张允中负责帮他们把货物运到新加坡卖,后来生意兴隆,索性改做航运,公司也易名为祺福船务公司。
在祺福工作的18年里,张允中从经理做到总经理,为祺福开拓业务,扩大船队,开辟新市场,经营新航线等。1961年,郑祺泰遭人绑架后被撕票。1967年2月,张允中决定离开祺福,自己创业。此时他已经49岁。
太平船务是本地先驱企业之一
1967年3月16日,张允中创办太平船务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航运事业。那是新加坡建国后的第二年,英军即将撤离,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当时的财政部长吴庆瑞召集商界领袖,鼓励大家投资创业,还开出优惠条件。
太平船务是当时得到免税优惠的先驱企业之一。张允中清楚记得,政府开给他们的条件是船只必须挂新加坡国旗,所聘用的船员有一半必须是新加坡人。另外,船只的修理工作,一半必须在新加坡进行。
成立初期,公司发展前景备受看好,诸多人选希望入股,张允中一下子有了10名股东,每人出资25万元,入股股东还包括抗日英雄林谋盛的弟弟林谋炎。不过有很多股东后来撤资离开。这家公司的96%股权,目前掌握在张允中和他子女手上,只有4%股权属于张允中的朋友。
太平船务成立时,本地还有不少其他船务公司,但很多已不存在。航运业风险高,容易大起大落,太平船务创立后不久,就曾遇到导致苏伊士运河关闭的中东战争,以及后来震撼全世界的石油危机。
张允中的处事特点是“平心静气,临危不乱”,正因为冷静沉着,他因此能把危机转变为商机,安然渡过难关。
他的另一策略是寻求稳健发展,在受访时他一再强调不会建造很大的船只,坚持一定要量力而为。他不希望公司发展得太快,宁可走得慢但保持平稳。
公司取名“太平” 盼船只航行太平
太平船务1981年迁入目前位于丝丝街140号的17层楼大厦,张允中记得当时是拆掉六间旧店屋后建成的。当时打了24层楼的地基,因受楼高政策限制,只能建17层。
目前,太平船务船队经营近180艘船舶,其中自己拥有120艘,租赁50多艘,以维持船队的灵活性。
太平集团在全球聘有2万名员工,去年曾经重组高层管理结构。张允中说,公司目前分成航运部和企业发展部两大板块,他任永久主席。
太平集团目前是东南亚最大的船务公司,在世界集装箱航运公司当中名列第16位,它的香港上市公司胜狮货柜在中国有12个集装箱制造厂,规模为全世界第二大。太平集团去年全年的营业额达45亿美元(约56亿新元)。
张允中早期的人生道路不平坦,还经历过战乱。他开创船务公司时以“太平”名之,是期盼太平盛世,也期盼船只在各地航行时太平无事。
结束访问前,他表示从事航运业是很苦的,但希望儿孙们能一代一代做下去。他也说,太平船务今天能在航运界有一定地位,是因为“奉公守法,注重诚信,从不与人较量,专心做生意”。
张允中问答录
问:促成你取得今天成就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勤劳和节俭,但也要有拼搏精神。我虽一直强调稳健慎重,但有八分把握时就要当机立断。做生意还是要承担一定风险,但底线是要能亏得起。
问:对你影响最深的人是谁?
答:那绝对是我的母亲黄玉燕。她虽是秀才的女儿,嫁到父亲家后便扛起家庭重担,上山耕地种落花生、小麦和地瓜。她很坚强、很聪明,很能吃苦,也很会教育孩子,又足智多谋,懂得变通。日据时期我被日本宪兵抓起来时,如果没有母亲的搭救,打点宪兵队长,我恐怕无法活着走出监牢。
问:白手起家的过程中,最大的牺牲是什么?
答:最大的牺牲是工作时间很长,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在打拼事业时,有时会感到很孤单。那时经常要独自到国外谈生意,总是一人独来独往,四处奔波,难免会有孤独感。
问:对于今天想创业致富的年轻人,你会给予什么忠告?
答:今天的大环境和我小时候在金门成长时很不一样,但无论如何,年轻人想创业致富,首先得虚心学习,工作时一定要认真勤奋,还要学会节俭,因为赚钱不容易,不能任意挥霍。做生意一定要讲信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