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
亚洲金融风暴中的1999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将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1.4万亿元(四大行1.4万亿不良资产50%由政府干预导致、30%是为支持国企),的巨款坏账果断剥离,对口设立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以求换得金融业和整体经济的轻装改革。财政部作为唯一股东向每家公司注资100亿元,并担保四大AMC从央行获得6041亿元再贷款;AMC再向四大国有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共发行8110亿元金融债券,以此按1:1的对价购买不良资产。
2012年国务院批复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财政部设立“共管账户”接受历史巨额挂账。信达、华融等四家公司1999年开始处理商业银行上万亿不良资产,十年后这些消化不良的“坏账银行”借市场化把更多账单塞进国家手中,如此辗转腾挪的后果是坏账不减反增,全体纳税人掏腰包。
凡是资本运作,必定有群体为此支付代价。央行与财政部不是创利企业,由央行和财政部承担不过是由纳税人承担成本的隐讳说法。分析中央财政拯救银行坏账的具体方法,也可以证明是如何为坏账买单的。当坏账积累的一定程度,银行只有用自身利润核销坏账才是直接支付。若国家动用外汇储备向银行注资,就相当于直接向市场多投基础货币,以隐性通胀的方式摊薄所有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以铸币税的方式搜刮国民以填补银行的无底洞。
二、 美国
1、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
2008年9月15日,雷曼控股公司根据联邦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引发了一连串旗下子公司的破产官司和繁琐的跨境诉讼。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闭,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倒闭前雷曼兄弟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逾40个国家。雷曼兄弟的倒闭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并成为此后全球经济衰退的前奏。在历经三年的复杂谈判后,雷曼兄弟的债权人偿付计划终于在去年12月获得美国破产法庭批准,这项计划也得到了雷曼兄弟95%债权人的支持。根据该计划,雷曼兄弟将自4月17日起向债权人偿付首批105亿美元的债务,最终偿付规模约为650亿美元,。但这仍不及债权人索赔金额的七分之一。预计完成全部清偿需要数年时间。
2、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
2007年6月,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总值200多亿美元的基金最终清盘,次贷危机初露端倪。 2008年3月,从3月4日开始,欧洲银行实际上就已经停止和贝尔斯登进行相关交易,投资者也开始撤资或者抛售股票,公司的流动性面临很大的压力。3月13日,纽约S3对冲基金合伙人伯格·斯隆向他的客户下达了最后指令,把资金全部从贝尔斯登撤出,这样做的不止他一个人,因此,贝尔斯登的现金减少到20亿美元,当天,贝尔斯登告诉美联储和财政部,公司无路可走,准备第二天早晨申请破产保护。经过美联储连夜的协调,终于决定了由摩根大通出面为贝尔斯登提供为期28天的紧急资金援助。这也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贷款。2007年1月,贝尔斯登的股价曾涨到170多美元,2008年3月初,公司股价仍值70多美元,3月14日,贝尔斯登股价狂泻45.9%,收在30美元的9年来最低点。
美联储3月16日史无前例地宣布采取三大步骤:一是批准300亿美元贷款担保,促成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二是对华尔街最大的投资银行提供没有限额的贷款;三是把联邦提供一般银行贷款的贴现率从3.5%降到3.25%。《华尔街日报》把这次担保列为历史上六次最大担保之一,可见美联储的力度和决心。 3月16日,摩根大通宣布,将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交易将以换股方式进行。 3月24日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提高了收购价格,根据摩根大通的声明,每股贝尔斯登普通股将换得0.21753股摩根大通普通股。根据3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摩根大通普通股的收盘价计算,这意味着贝尔斯登普通股的隐含价值约10美元。从2美元到10美元。
3、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
创办于1914年的美林 证券 是世界领先的财务管理和顾问公司之一,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个人以及机构投资客户的需要。美林旗下所管理的客户资产总值达1.7万亿美元,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之一。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 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以换股方式收购美林证券,该收购价比美林上周五的收盘价溢价70%,但仅有美林股价峰值的三成。
4、美联储救市
美国大型银行2007年至2009年共计从美联储获得7.7万亿美元救援款,得以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存活。超过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三、 欧盟
欧盟各国财长进行了长达7个小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深夜。2013年当地时间6月27日清晨发布的,就清算或救助受困银行达成一项协议。根据该协议,银行股东、债权人和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储户分担救援银行的义务。投资者被要求承担相当于破产银行总债务规模8%的损失,之后银行所在国的政府才能介入,避免投资者进一步的损失。
政府介入后,可以动员国家清算基金来弥补部分损失。国家清算基金由银行业注资组成,通过政府对银行征税的形式实现,金额为担保存款的1.3%。国家清算基金可以承担银行总债务比例的上线为5%。同时,欧元区成员国可以向欧洲稳定机制(ESM)申请援助,由ESM直接向问题银行注资,而不需要通过主权国家。ESM总规模5000亿欧元,6月27日达成的协议规定,可以通过ESM为银行拨备600亿欧元。瑞典在协议中获得了特殊待遇,欧元区将允许该国银行将自救比例扩大到风险加权资产的20%,而不是总债务的8%。但作为条件,瑞典需要向国家清算和存款担保基金划拨更多的资金,总计为担保贷款的3%,是其他国家的2倍以上。
该协议还规定,存款超过10万欧元的储户也需要为银行的破产和重组买单。储户首次为银行破产买单发生在2013年年初塞浦路斯银行破产案例中,10万欧元以上的储户最高减计比例达60%。
欧盟和各国政府官员一直强调,塞浦路斯的做法是特例,不会被复制在其他银行的破产对策中。在塞浦路斯案例之前,一直是由政府对银行注资。但用纳税人的钱救助银行一直饱受社会舆论批评,该协议旨在停止动用纳税人的钱进行类似救助行为。
据路透社报道,2008年到2011年期间,欧盟花在拯救银行业方面的资金相当于其经济产出的三分之一,但即使如此也难以遏制危机蔓延,几个欧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因为对银行的救助濒临破产,爱尔兰就是其中之一。金融危机后,为救助在房地产泡沫崩溃后陷入危机的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爱尔兰将其国有化,并大量注资,但因难以承担,2013年年初,爱尔兰政府提出对该银行进行清算,以期从欧盟获得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