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多创新都没有能够活得长久。即使那些声名显赫的巨型企业,花费了巨额投资研究出来的产品,也有很多短命鬼。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爆炸的时代,我们既钦佩各类创新人士,同时也为各种失败的创新而感到无比惋惜。
遭遇互联网时代的随身听:索尼
从1992年9月发布第一款MD 随身听到2013年3月的完全停产,索尼MD随身听年销售曾达五百万台,曾一度确立完整的音频质感标准。
但之后的技术创新都围绕音质、存储量,进行“维持性创新”。这是索尼的强项,即对现有技术做到“比最好更好一点”。但MP3的出现属于“颠覆性创新”,它拥有方便携带、方便下载和传输等特点,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非常重要,是互联网时代的主流技术。
败因鉴定:
哈佛商学院有一个理论叫“创新者的窘境”——公司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他们赢得了一个又一个战斗,但却输掉了整个战争,被后来者颠覆了。
索尼并不缺乏创新,但其强项是对现有技术的产品的优化改进,而对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创新”应对乏力。其背后,则是对颠覆性创新的包容性不够,创新研发部门没有采取另一套绩效考核体系,导致一些潜在的颠覆性创新没有发扬光大。
正应了那句话:“如果你不亲自动手,其他公司也会帮你动手”。
一步错,步步错的百年巨人:通用汽车
2009年6月1日,美国“百年老店”通用汽车公司(GM)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种下。彼时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开始展现出威力。于是,通用汽车调整了市场策略,拱手将利润相对较低的小型车市场让给了当时崭露头角的日本汽车制造商,而投重金于高利润率的皮卡和SUV。
正是这一看起来顺势而为的战略选择,为通用后来的悲剧埋下了隐患。通用实际上误解了自身与日本汽车制造商之间竞争力最大的差异——不是来自对市场的驾驭能力,而是来自企业运营过程中对成本和质量的掌控力。
败因鉴定:
公司战略层面的创新不足,比技术创新乏力更甚。
通用在轿车业务的发展态势上估计不足,一错再错。一方面,皮卡和SUV的高额利润让它放松了警惕;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由于环境、资源能源制约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这是战略创新的失衡与短视为大厦将倾埋下的伏笔。
都是大企业病与低效能惹的祸:诺基亚
原诺基亚首席设计师诺沃曾说:“每当别人说iPhone作为一个概念和一款硬件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我都感到难过。”
在苹果推出iPhone七年前,诺基亚团队就曾演示了一款拥有彩色触屏、屏幕下方有一个单独按键的手机。演示中,这款手机能够定位餐馆、玩赛车游戏,还可以订购唇膏。1990年代晚期,诺基亚还曾秘密开发出另一款诱人的产品。那是一款平板电脑,有无线连接功能,配备了触摸屏。
这些与后来的苹果iPhone和i-Pad何其相似!但它却浪费了把创新引入市场的机会。连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也曾无奈地表示,要是诺基亚的创新当初落实在产品上,诺基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败因鉴定:
用柯蒂斯(2006-2009年担任诺基亚首席设计师)的话来说,他们花在政治斗争上的时间比花在设计上的时间多。诺基亚的组织结构错综复杂,想要完成一个连贯的研发过程对研发团队来说很难。
创新成功的都有类似的幸福,创新杯具的却各有各的原因。创新不是想要就能要的,那么多在创新之路上折戟沉沙的巨头,以血淋淋的案例向我们昭示创新之路并不平坦,避免失败要绕过无数道坎坷,追求成功的创新也要找准路径。(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