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声音不仅来自国家示范高职校以及“走穴”专家学者,
也包括地方新建高校内部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动了谁的奶酪
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界叫得最响亮;发出声音最多的是关心和研究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这个现象正常吗?教育内部知情者自问自答地说:“不正常。”
谈到这个问题,安徽省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认为要替业界说几句公道话。“不是国内地方高校没有饭吃了,职业教育界发现这个问题并来帮我们转型。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思路是清晰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学位教育等受到了市场与市长的欢迎。”蔡敬民说。
现阶段,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正面临话语权的争夺与利益的博弈,在一些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和个人联名写信给中央及教育部,要对这一改革部署与进程发挥影响力。
那么,作为真正的改革主体,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体的所思、所想与所做是什么?它们是集体失语,还是在冷静应对?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动了谁的奶酪?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进了部分新建本科高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采访求证。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体不发声音原来是有苦难言
“引导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体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落实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决心与行动。但是,应用型高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新提法。”《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作者顾永安教授解释这种现象说。
欧洲部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实践就证实了这一点。据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拉克勒介绍,德国ZF在1968年前后就把应用技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突破点,一部分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另一部分学生就读于应用型大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达到247所,比普通大学多出97所。
荷兰则有13所研究型大学,43所公立应用科技大学。据统计,荷兰有10%左右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13%左右的大学预备教育毕业生、约80%的普通中等教育毕业生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也有10%的学生从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
在中国国内,一部分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立的高校曾旗帜鲜明地提出办应用型大学,且一直坚定地实践至今。据顾永安介绍,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就提出了以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1990年江苏、浙江、安徽等省4所高校列为中德两国ZF合作培养应用型工程专门人才的试点高校。
自1999年国家按照“一年西部、一年民办、一年中东部”步骤审批设置本科高校以来,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面临一场涉及对原有办学格局、思路、传统以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变革。
“真正关注转型发展的还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本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顾教授说,在国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没有明晰的情况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一直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只不过处于自主、自发、自为的层次,交流也局限在各个院校之间以及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同类院校之间,没有上升到ZF与社会层面。
比如,2004年升本建设的上海电机学院,一直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升本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后,一直没有拿掉校名中的“石油化工”4个字,从专科到本科都强调行业特征。这些具有很强地方性和深厚行业背景的新建本科高校属不属于应用型高校?
原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升本为平顶山工学院,再次改回河南城建学院;原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升本为广东茂名学院,再次改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这部分高校原来只关注行业,鲜有关注地方;升本之初就注重地方性,去行业化;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问题以后自我纠偏进行第二次更名,恢复和强化行业特色,做到地方性、行业性并重发展,“这是不是进行应用型高校办学实践呢?”
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知情者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原因说,一方面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没有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及时亮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另一方面是近些年来,ZF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重点在综合型大学与高职高专,对处在夹心层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体关注度不高。
此外,就是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一段时间内定位不明显、不准确,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与关注,再加上部分媒体不客观的报道解读,以致今年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体中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