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小魚 发表于 2014-9-8 14:02 
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从社会相互作用分析,指出“利他主义能够实际增加自身消费效用,而非减少这种消 ...
前两者无可厚非,贝克尔开创经济帝国主义,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用理性框架解释很多个人、家庭、组织行为;《道德情操论》自然是很多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灵感源泉。
对于马斯洛需求来说,再穷的人也有捐献意愿,前短时间热度很高的一个视频,两个流浪汉掰手腕,赢得拿走一百美元,最后赢得却分给另一位一半,虽然这个实验从实验经济学角度来说,存在很多不严格,比如故意给两个50,存在聚点效应、需求效应,又不是匿名条件的,但是还是展现了处在生理需求的人也存在利他偏好,而不是仅仅关心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你所说的那句,不就是广义理性吗?对我的观点,我以为你不承认广义理性了哈。
下面引自维基百科:
经济人(Economic man,拉丁语:Homo oeconomicus),又称作“经济人假设”,即假定人思考和行为都是目标理性的,唯一地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的最大化。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你所谓的捐赠是一种消费,请问他的物质性补偿是什么?是他自己的效用感受,正反馈吗?
而“正反馈”正是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试图解释的,构建更完善的偏好理论,来尝试解释的。
而且,同样是斯密、哈耶克,都强调过人类行为不仅仅是目标导向的,而且是规则导向的。
再引:
人类行为(conduct)选择受基于行为规范(propriety)的规则(rule)的影响,依据自己的判断(self-judgment)做出是否遵循行为规范的选择,并且认为由规范遵守导致“满意或高兴(pleased)”的效用改善并不是出于功利主义(结果)考虑(亚当.斯密,1758)。
Man is as much a rule-following animal as he is a purpose-seeking one. (Friedrich Hayek, 1973,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 1: Rules and Order, p. 11)
我:终极理性是个筐,什么都朝里装!感受最优化解释正常人,当然是正确的,我无可辩驳,而实验经济学就是要发现再什么情况下捐款、什么情况下不捐款。
按照你的理解就是,捐款为了满足,不捐款也是为了满足了,是这样理解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