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1857 6
2014-07-18
转帖:http://cul.qq.com/a/20140717/018612.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教科书摧残学生读书的兴趣

[摘要]人家的教育,是一个探求真理,学习常识的过程。而我们的教育,教育者真理在握,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真理或者真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由教者教给学生。

有读者说,《共和中的帝制》中有很多“颠覆性”的东西,之所以“颠覆”,其实是比较于教科书内容的不同。提到教科书,现在的学生,没有几个不恨的。中学生在考试过后,集体撕书,并将之抛向天空的情景,相信每一个见过的人,都会感觉有点震撼。但是,我的中学时代,绝无恨书之感。

那时的教科书,一个特点是薄,无论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都薄薄的一本,几根干干的骨头,几个定理。语文教科书稍微厚一点,但也厚得有限。第二个特点,是铺天盖地的政治化。语文就不用说了,近似政治课本,数理化里也充斥着政治言语和大道理。讲计算水库体积吧,一定要说是为了防修反修。讲牛顿定理吧,一定要说中国的人造地球卫星把东方红的乐曲传遍世界。

这样的教科书,放在今天,估计多半要起发笑作用,对活跃课堂气氛大有好处。可当年的我们一点也不感到好笑,但是,谁也不好好学,因为没有考试,连小考都没有。老师当然也就乐得放羊,稀里马哈,一学期就过了。那时的中学,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劳动,干农活,春种,夏锄,秋收。城里的孩子还有机会进工厂练练,我们这些农场的孩子,就只能学点庄稼把式。

那时的学生,不恨教科书,一学期下来,好些人的书都是新的。漫说语文课的课文,就是数理化里的文字,好些人都认不全。最后,不分青红皂白,都高中毕业。这种坑爹式的教育,培育了一大批事实上的文盲,现在基本上都是下岗工人。

恢复高考之后,教科书成了抢手货,确切地说,是“文革”前的教科书成了抢手货。说实在的,“文革”前的教科书,跟现在的中学教科书风格一致,当时不仅没有人恨,而且一册难求。谁有这样的教科书,谁就更有希望考上大学。高考停了十年,人都憋疯了。我那时候也在求,只是求不着而已。

第一次令我对教科书产生困惑的,是考研的时候。我本科学的是农业机械,毕业后留校教党史,被人看不起,一怒之下,愤而考研。临阵摸了摸英语,就上阵了。没学过文科的人,考文科的研究生,通史这一门,看看题都会,似乎很容易,但就是答不到点子上。历史考试,大题都离不开事件的意义。什么事件有什么意义,一、二、三、四,老师按采分点给分。你得踩到点上,才能得分。这个点,如果你不死背教科书,根本就踩不上。我没有学过教科书,所以,答题总是踩不到点上,结果通史才得了60多分。幸亏录取是看总分,最后还是考上了。尽管如此,明白了个中道理的我,还是心情不佳,由此对教科书有那么一点点怀恨在心了。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教科书已经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但却难有起色。事实上,我们的教科书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上。人家的教育,是一个探求真理,学习常识的过程。真理在哪里,教育者也不知道,他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通过查资料,做调查,最后提出自己合乎道理的看法和论点。而我们的教育,教育者真理在握,教育的过程,就是把真理或者真理体系,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由教者教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而教科书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导材料,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编的。不仅中小学教材如此,大学教材,多半也脱不出这个窠臼。

无疑,这样的教科书和相应的教学,对于按照这样的知识体系进行的考试,是相当合适的。尤其是数理化,中学教的知识体系大体固定,我们这样的教法,的确能培养出考试的能手。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中学教育令人诟病,但中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却老是能夺冠的原因。

然而,就教育本质而言,这样的教法和教科书,对学生的今后作为人的发展,是相当有害的。凡是沉进教科书里,学习好的学生,每每后劲不大。以我比较熟悉的历史教学为例,在学校里成绩越好,教科书理解越透,背功越佳的学生,后来越是做不出名堂。其他学科,大概也差不多。因为这样的教科书教出来的好学生,创造力已经被严重窒息了。

其实,凡是教科书学得好的学生,背功一流,考功一流,但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已经基本退化了。见过太多所谓名校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宿舍的书架上,除了教材,没有什么书,他们就是凭着背熟教科书,考上来的,上了之后,在这个所谓严进宽出的体系,照样可以毕业。实际上,教科书对学生阅读的压制,从小学、中学就已经开始了。

教科书的存在,原本就是对学生之于书的兴趣的一种摧残。而为了应付教科书里知识点的掌握,势必要排斥其他内容的阅读。所以,在中小学,老早就出现了所谓“课外书”的概念,无论老师还是家长,本质上都对课外书取排斥态度,认为学生看多了课外书,就会影响成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实。但是,只看教科书最后成绩好的学生,日后连读书的兴趣都没有了,会有什么出息呢?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样的教科书,由于其固化的模式,也妨害了人们对常识的理解。自然科学的很多定理,其实只是相对的正确性,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并不知道。而人文社科部分,我们的教科书更是将一个成见体系,灌进学生的脑子里。比如《共和中的帝制》对于张勋复辟的探寻与描述,就有悖于教科书重大历史事件的所谓意义,其实就是成见,但不背熟这种成见,就没有高分可得。成见多了,形成刻板印象,常识也就消失了。

转者按:话说本人多年来对身处教育体系之无奈,虽厌之恨之而难道一二。偶得一文来自张鸣,窃以为颇有见地。转而分享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8 11:19:42
bkeview 发表于 2014-7-18 10:52
转帖:http://cul.qq.com/a/20140717/018612.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教科书摧残学生读书 ...
不得不说,国人给一个名词定义是严格的哲学观下的。大学书看了4年骂了4年。感觉国外书(尤其好书)更多的是感性开始的,越读越想读。我不是学经济的,看曼昆的书看到黑夜4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8 11:27:12
不仅大学,现在的小学教科书和教育也是一样招人恨,可以做个调查,有多少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长此以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18 23:30: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4 18:50:52
张鸣先生说的显然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不如此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7-25 09:43:06
lovealljinan 发表于 2014-7-24 18:50
张鸣先生说的显然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不如此吧
未必。在我儿子的学前班数学教材里,发觉有一道题关于分组的,没任何明的暗的关于如何分组的提示,例如按颜色?按形状?按数量?但是老师批改作业时标准出来了,按两两分组!你叫孩子如何明白这道题的意图?

我还在我外甥女的中学数学题里发现过一些表述或答案存在不确定的习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