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扩展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其中,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础。此核心与基础缺少了对生态资源开发保护和人类废弃物回归自然部分,将生态资源的损失和环境保护部分,也列入了GDP增长。在这种不完善的理论指导下必将引发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故现将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拓展为社会经济流程:生态资源开发、生产和流通(投资)、消费和积累、废弃物消化(环境保护、回归自然),辅以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形成一个动态、循环过程;为可持续发展、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生态保护与环境保护奠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使经济发展过程持续、稳定。
为描绘新的研究对象,需通过建立假设创立一个方程组,如同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一样。
1 基本概念
消化:指消费掉的物质无污染地回归自然。
污染:某种物质的富积。
投资与消费的界限:以政府或者企业身份的支出确定投资,以国民身份的支出确定消费。国民与政府和国家相对。
投资:调配生产要素的活动。
2基本假设
2.1平稳假设:社会经济过程中每个环节的物质流量应相等。
原因是物质守恒。如同电流一样,在串联电路中,每个节点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支路电流之和。
具体表述为:
资源开采量=生产流量=消费流量+积累量=消化流量+未消化量+积累量
当流速不相等时,则出现产能过剩(堆积)、环境污染或者供不应求(断流);流量过大则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流量过小则产生饥荒。
理想情况是:资源开采量=生产流量=消费流量 =消化流量。此时积累量=0,未消化量=0。
此方程还应考虑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变为:
资源开采量+循环利用量=生产流量=消费流量+积累量=消化流量+循环利用量+未消化量+积累量
世界由物质、信息构成。物质和信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是信息的载体。所以考虑物质,就不考虑信息。
在GDP计算体系中,将环保业的产出也列入了GDP,资源的开发带来的生态损失在GDP中却未扣除。其原因在于将这两个环节列入了生产部分。为此本文将环保列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一个部分。采用将各部门的产出加和得到GDP总量这一方法使人们看不到深层次、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2.2均衡假设:各方面(行业)相对需求应相等,否则发展不平衡。
相对需求对应显示值与《整体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一文中标准值的比值。
[url=]相对需求[/url]×从业人员总收入=常数[U1] 1
例如: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多,其收入就低;工业从业人员少,收入就高。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少,收入就高。在不发到阶段,很多产业不存在,其原因是家庭经济的存在,正如钱宏所说的家庭经济使中国的经济危机不明显,家庭劳动是潜在的,在GDP中未计入。美国农业从业人员少,收入相对高。
2.3 货币总量稳定假设
货币总量和事物总量相对应,事物总量一定,货币总量就固定。
即:投资+消费资金+消化资金+生态平衡资金+其他(包括政治、军事、医疗等等)=常数2
物质(事物)是流动的,与之对应的货币也是流动的,二者流动方向相反。钱荒、资金链断裂意味着物流反向断流。
货币可分为:投资、消费、滞留或者成本、消费、费用。费用是指社会为恢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支付的货币。与事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相对应。投资与消费在货币量上应相等,消费与消化相适应,才能使经济循环平稳。
3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以生态平衡为底线还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底线?二者如何达到统一?
4 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投资(生产)×消费空间×消化×生态平衡×其他/收入相对标准偏差
货币与事物对应,所以有:
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消费资金×消化资金×生态平衡资金×其他资金/收入相对标准偏差
5 经济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解释是: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工人工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按照流动模型,经济危机是积累量过大,相对应的是滞留资金过大,过大的滞留资金被少数人掌控却不能发挥作用,也即基尼系数过大造成的。这一解释回归到马克思的解释。也可解释为发展不均衡的结果,即结构型危机。
对于第一种情况通过所得征税实现福利社会。第二种情况由政府引导调整产业结构。
[U1]依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