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网发布的2013年全球10大港口货物吞吐量统计排名显示,除第三名和第九名外,其余座次全部被中国港口包揽。中国港口吞吐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生产效率、营运绩效及信息化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但在经济一体化及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港口正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压力,港口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角逐。港口已经不是作为运输链中孤立的一个点(或者中性)而存在,而是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如何在第三代港口物流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发展第四代港口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物流供应链方面的竞争优势是中国各个港口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港口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核心组成环节,与其上下游相关的物流节点形成高效、低成本的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体的竞争力。其中物流信息化的无缝对接共享则是现代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明显趋势,港口物流作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在信息化探索和实践方面一直走在其他物流行业的前列,更应该主动带领供应链的整体信息化提升。
在物流业务中,港口、船公司、船代、货代、海关、国检、货主等主体在实际业务中信息相互交错,数据交换频繁。港口、海关、国检等政府机构和船公司等大型企业,大部分已经有相关的EDI通道,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但中小企业因为渠道和技术成本等问题,一直无法获取物流状态等节点信息,其中港口相关信息的对接,对于提升其业务操作中的效率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港口对物流信息的开放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基本上可分为3类:
一是部分港口因为其本身信息化程度和一些内部因素,还未对公众或者不愿意对公众开放任何物流状态信息。
二是部分港口已经虽然已经开放了一些动态船期计划和集装箱进出港等状态信息,但还仅限于提供网站查询的模式,并且大部分港口的信息查询都由集团下面各自的码头分别提供,用户需要分别到不同的网站查询需要的信息。
三是也有一些服务意识较好,信息化能力较强的港口不仅仅提供了网站形式查询,而且能整合旗下各码头的数据信息,统一对外提供可供系统调用的接口,让有能力的物流公司实现港区信息的无缝化对接,提升港口客户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
在中小企业需求的推动下,市场上也出现了第三方的物流信息整合服务商,他们通过技术手段整合了全国大部分港口及船公司的物流跟踪信息,打包服务于有系统对接需求的公司。此类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希望的便捷信息获取需求,但因为技术条件限制,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为推动港口集装箱运输行业的信息共享,降低信息共享与互联的成本,国内外一些组织推出了一系列信息共享的标准。其中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在运输与物流部长会议机制下,产生了致力于推动集装箱物流行业的信息共享接口标准。在三国交通部的牵头下,截止到2014年,中日韩共有宁波港、天津港、营口港、烟台港、连云港、日照港、蛇口港、威海港、青岛港、舟山港、东京港、横滨港、神户港、川崎港、大阪港、釜山港、仁川港、光阳港等18个港口单位加入了信息共享的行列。这些港口的货主、货代、船公司、集卡运输公司等企业,不仅仅可以在传统的网页上跟踪查询自己货物的状态信息,还可以通过各港区对外提供的标准接口进行信息调用,通过系统级的对接,极大地改善了工作效率。由于中日韩三国制定的集装箱物流信息共享接口标准是高度标准化的接口,可以让企业实现一次改造即可对接多个港口的信息查询接口,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接口调用改造成本。
集装箱物流信息共享标准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接口提供的信息均是目前各港口已通过网站的形式对公众开放的信息。用户可以高效地通过接口获取这些信息。
二是数据源还是由各港口自行管理,不做数据大集中。
三是对于有身份认证需求的港口,标准可支持用户认证管理,接口的服务对象是各港口自身的客户,港口根据自身的安全策略完成对用户的授权。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数据的对接与共享越来越依赖于程序化的方式。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接口的标准,正是为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共享而做的基础性的一个工程,港口企业如果能借助相关的标准对自己的客户群体提供一个数据接口,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对接,不仅仅是港口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体现,更是带动了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