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一致的威力:福特、默克和惠普
高瞻远瞩公司的根本在于转化核心理念和独特追求进步的精神,使之融入组织结构的所有层面,化为目标、战略、战术、政策、程序、文化习性、管理行为、建设蓝图、支付制度、会计制度、职务设计,一句话,化成公司的一切作为。
近几十年来,企业流行花费无数的时间和大量金钱,草拟动人心弦的展望宣言、价值观宣言、使命宣言、目的宣言、抱负宣言、目标宣言,等等。这些宣言都很好——的确可能相当有用——但都不是高瞻远瞩公司的根本。公司仅有展望宣言(或类似的东西),绝不能保证会成为高瞻远瞩公司。读完本书后,你如果以为缔造高瞻远瞩公司最基本的步骤是撰写这种宣言,你就没有抓住本书的整个重点。一篇宣言可能是好的起步,却只是第一步。
高瞻远瞩公司的根本在于转化核心理念和独特追求进步的精神,使之融入组织结构的所有层面,化为目标、战略、战术、政策、程序、文化习性、管理行为、建设蓝图、支付制度、会计制度、职务设计,一句话,化成公司的一切作为。高瞻远瞩公司创造了一个包容所有员工的整体环境,不断向他们灌输一组极为一贯、互相强化的信号,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误解公司的理念和抱负。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用多种方法阐明了这一点,但这一点的确太重要了,甚至可能是从本书所能得到的最重要的观点。所以。我门决定用这一章总结我们所有的发现,说明“协调一致”这个贯穿本书的中心观念。我们用协调一致这个字眼,意义很简单,只表示公司所有的因素协调一致,在核心理念和想取得的进步目标的架构下运作,进步的目标你也可以称之为愿景(我们认为愿景只是长盛不衰的核心理念,加上梦想中面向未来的进步)。请看下面三个协调一致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例子。
福特
第3章谈到福特汽车的经理在什么情况下写就了公司的“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成为80年代反败为胜惊人成就的关键要素。“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把人员和产品列在利润之前,而且强调改善质量、员工参与和顾客满意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个“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的宣言并没有扭转败局,至少宣言本身不能扭转败局。如果福特没有极力把这个宣言化为实际行动,没有把公司的营运、战略和战术与公司的“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协调配合,福特一定无法转亏为盈,我们在本书里也就不会撰写这一点了。
福特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采用了统计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并且责令生产经理,发现劣质零件或材料缺陷时,要把整条生产线关掉。福特不只在自己的工厂里这样做,更利用“质量第一”(Q1计划),根据质量的级别和是否实施质量管理统计来筛选卫星工厂,把追求品质的精神传播到卫星工厂。福特提供教育研讨会和现场协助帮助卫星工厂达到品质第一的标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提高标准。
福特创造了员工参与计划,使生产线工人成为改善质量的关键成员。不但如此,福特还创造了经理参与方案,教导经理人和领班知道如何支持员工参与计划,并提高参与性管理技巧在升迁时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强化这些方案。为了让员工消息更灵通,进而感觉和公司融为一体,福特投资设立了卫星电视系统,在电视或报纸还没刊登之前就向员工发布公司的新闻和消息,为了在员工和公司成功之间形成直接的关联,公司和员工谈判出一条分红条款,这是福特和联合汽车工会劳资合同中第一次出现这种条款。劳资关系的重大改善使80年代初期福特CEO菲利普·考德威尔退休时成为工会的荣誉会员——第一位被吸收参加联合汽车工会的美国汽车公司CEO。
为了使公司回归“汽车工业”的根本,福特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小组,赋予小组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要他们创造一种全新的、所属市场区域中的真正世界级汽车。以顾客为重的设计精神自T型车问世以来尤为重视,福特用32.5亿美元的预算支持这个后来称为“金牛座/貂族”车系列的计划。这是福特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预算,是以往纪录的4倍。
在准备生产“金牛座/貂族”车系列之前好几年,公司就开始征求生产线工人对设计的意见。为了强调顾客意见参与和满意度的重要性,福特最高层经理们参加了多次焦点团体的会议,直接听取顾客的心声,公司还制定了严密的“质量/承诺/绩效”后续计划,接纳顾客对经销商服务质量的评断。公司还创设了崇高的“总裁奖”,表彰得到顾客最高评价的经销商。
福特用数百种大大小小的方法,把“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转化为日常行为和实际行动,这就是福特反败为胜的真正动力。你能够想像福特公布“使命、价值观和指导方针”,却没有把口号转化为实际做法可能引发的嘲讽吗?员工、顾客和股东都会嘲笑不绝,而且整个反败为胜计划也很可能会失败。
默克
受字数限制,全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f74b50102uyf5.html
(www.earm.cn/田成杰2014-7-27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基业长青》,詹姆斯·C·柯林斯(James C. Collins)、杰里·I·波拉斯(Jerry I. Porras)/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本文摘自该书第十章《起点的终点》。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