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它们最本质上都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当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工资就形成了-工资是雇佣者购买雇佣劳动者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但是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它有着价值源泉的功能,它可以创造出价值,而这部分就是被资产阶级拿走的剩余价值-即利润。所以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抛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表象看到无差别人类劳动这一本质,就不难发现脑体劳动的价值并不是一个谁高于谁的关系,而都只是一般地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可以从劳动力成本角度来分析。首先,无论体力还是脑力劳动,其成本必须包括的一部分,是维持劳动者自身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生活资料的那部分成本。在这一部分上脑体劳动者总的看差别并不大,但依然存在差别。脑力劳动者由于本身的特点,其生活水平的要求一般地也会比体力劳动者要求高,也就是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成本也更高。那么差别在哪里?体力劳动者一般并不需要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与道德素养,只需要进行简单的体力活就可以了;而脑力劳动者则不同。比如对一个油漆工所进行培训付出的成本,和对一个科学家进行培训付出的成本就有很明显的差别了。由于受过教育,他们的权利意识、道德水平等,都成为增加脑力劳动者成本的原因,于是统统算到了工资(劳动力成本价格)中。另外,供求关系对工资水平也有影响。总体来看,脑力劳动者的供应,一般总低于体力劳动者的供应,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脑力劳动者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体力劳动者,但一个体力劳动者却很难极快转换为一个符合要求的脑力劳动者。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资本家的收买同样也是一个原因。资本家会通过发放股票、收买工人领袖(西方的工会高层等)等方式,进行一定的剩余价值再分配,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打消工人革命热情。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力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虽然脑体劳动者在工资水平上有差别,可是在雇佣劳动和榨取剩余价值方面,在劳动性质方面,是毫无差别的。差别只在于他们的价值量的多少,而不在其价值本身的质的差异。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劳动力普遍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脑体劳动者的差别在快速缩小。比如在生活水平的要求上两者在接近,道德素养的差别在缩小,同样教育基础也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缩小。此外,由于机器的精密度、复杂度的提高,对体力劳动者也提出了专业上的要求,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地看到了高薪“蓝领”。还有一点,就是由于世界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甚至出现体力劳动者短缺、脑力劳动者相对过剩的局面,在供求关系影响下体力劳动者的收入甚至能超过脑力劳动者。脑体差别最终会消失,但它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差别后才会彻底消失,才会成为一种纯粹分工造就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