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企业文化
1031 1
2014-07-29
落户中国十多年,独董——这一承载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命的制度,仿佛一袭华美的袍子,虱子爬行其上。

  在上证报记者历时近2个月,集中采访近40位独董以及10多位专家学者之后,中国独立董事的生态环境豁然呈现:这是一个规模已达数千人的精英群体,却似乎仍徘徊在“初生”的困境中。“不廉”、“不勤”、“不独”、“不懂”等头衔十数年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得到了这样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数据:在2011年-2013年A股上市公司董事会数万次的投票表决中,独董投出反对票次数总计47次(不含4次先反对后弃权),弃权票次数94次。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丁远看来,在公司决策一团和气之中,“反对票”是独董凸显独立性及话语权的标签。

  事实上,自2001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肇始,投资者、舆论、学界等各方对制度有效性的非议乃至质疑,不绝于耳:是利益输送平台?还是企业形象摆设?

  面对质疑,独董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集体失语,其背后是深刻的无奈。“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专业意见?”在记者集中采访的近40位独董中,有超过半数者如此激动地回复,“我们也想实事求是地做,但来自市场各方的掣肘、制度细化的缺失、社会人情的考量等等因素,个中滋味外人难以体会。”

  拍案而起者并非没有,如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在其十余年的独董任职经历中,曾两度因质疑大股东的不规范行为而愤然辞职。

  但从现实环境来看,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有很多,但嫉恶如仇愿意死磕的人少;用脚投票的人有很多,愿意用手投票且投出反对票的人少。而从制度上看,独董一般由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高管来提名,本身就缺乏中立的根基。而在日常管理中,其责权利并不匹配,对公司日常经营的知情权都得不到保证,更不要谈管理权了。

  想辩解、想挣脱、想作为,不少独董正在经历着难以言说的心灵苦楚与职业困境。

  独董究竟该干什么?履职如何定位才算恰当?独董有作用,但为什么作用不够大?是外部环境导致,还是自身原因所为?是证券市场变革的阶段性特征,还是传统文化中顽固力量羁绊的结果?什么是问题的根源,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兴利除弊,从何改起?记者集中采访诸位学者官员,他们以多年的独董任职经历和研究成果,认可独董制度改革可从四方面入手——改进提名制度,保障独董的独立性;明确履职边界,合理确定独董责权;提高薪酬水平,完善独董奖惩机制;成立自律协会,构建独董人才库。

  改变的力量已从外部悄然而至。去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上市公司掀起独董离职潮,汹涌至今,“最贵”独董巴曙松的辞任更是将之推向了高潮。

  是时候在制度设计层面对独董制度做出变革了。来源:经理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31 23:30:20
中国式的独立董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