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考试制度还是申请考核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与“考”什么?毫无疑问,答案是“考”学术,了解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能够考出哪个学术有很强的学术能力,这或许就有很多方面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期刊文章,当然也有一个学术论题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表达能力,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硕士(即便能写出深刻的好文章)要发好的期刊文章很难(除了极个别的专业或是极个别的学生),即便有,这些学生远远满足不了招生名额(博士需求),那么剩下来的这一大部分的需求怎么满足?审核制度真正能够明确考察到的就是论文的水平(当然包括了发表过和已经完成但没有发表过的论文的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那么文章方面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满足,剩下的如果说是公平的话,一部分分析表达能力好且能够表现出学术素养的学生也许可以被录取。还有一部分需求怎么办,考核制度的局限就来了,这部分需求只能通过对于其他方面如硕士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水平、导师等等。其实,往往,审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会按照这样的路径发展。因为当前的学术界,学校的作用和硕士导师的作用是出奇的大,那些硕士导师和学校不怎么起眼的学生,除非你牛逼到在目标导师的备录名额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基本不会被录取;反之,另一些则不需要这么费劲,只需要具备一个基本的水平就能够被选取。反之,考试制度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像前楼有人说的,最起码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自然,公平和效率(这里指学术水平)往往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如何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找出学术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是当前考试制度要努力的方向。其主要问题在考试的内容上。有人说那些只会考试的人往往不是搞学术的,这个得看考什么。现在考博是自主命题,专业题目都是博导们命题,答这样一些题目都是需要对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多有了解才能答得了,而且很多题目都是老师精心地专门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命题。考卷基本是博导们阅卷,导师们审阅的肯定不是多少字数,字迹整齐与否,而是看其中有多少干活(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的考试,想必那些只会喊“。。。。有重要意义”“。。。。有重要作用”的学生是拿不到好的成绩的。剩下的就是外语了,想必只要读了几年博士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当然那个考试的题型有时不怎么样),但总归反映了一种正确的引导方向。当然,初试不起决定作用。还有一个复试,一个完整的复试基本将申请-制度所要进行的项目都包含进去了,因为学生会尽可能将体现自己学术能力、学术兴趣和学术水平的东西都提交上去,老师也会尽可能地去从多个方面评判。所以,目前来说,就冲着要公平录取一批整体学术能力和专业基础较强的博士生,考试制度还是比较切实的一种选择,因为这种制度对于考核内容本身的强调要多于对于考生背景的强调。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申请—考核制度在某种在朝者相反的方向走,当然不能否定其对于那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的肯定,但终究会造成良莠不齐,且莠盖过良的局面,对于学术界的良好秩序的构建有一定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