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4-8-3 22:37:08
意义不大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 23:31:04
国内博士质量的下降已经在数量上有所控制,整体来说会促进学校对博士生质量的把控,至于暗黑教授还是占少数。博士的学习完全自主,通过读博来改变一生的观念在现有博士人群中应该是比较少的。
考核制度考博应该是对考生的每个学习阶段的认可,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还是很赞同这一观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3 23:32:29
关键在于当局是否有魄力去实行这种改革,以及这项改革能否提高科研能力,不能仅关注审核制是否合理,又有哪些人受益,长远角度来看要对中国教育及培养模式的转变,而非当下的教育失败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00:14:24
师母一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04:06:36
不觉得有本质性的改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4 17:59:47
关键看导师怎么想了——学术权力不好制衡:有有正事的,也有私心大于公信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执行的力度和角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10:23:38
挺好 导师也想找能做事的 会考试不代表科研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11:28:44
本来是很好的制度 国外都是这样 但在中国估计又要出问题 有人又要钻政策的漏洞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14:53:38
1.很多人说到关系的问题,但是考试就没关系因素了嘛?博士入学考试对于有关系的人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倒是审核申请材料、看科研成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嘛!导师组综合考评本身也利于考生认识自己。设计完善好制度就好。对新制度乐观点,变总比不变强。
2.今年去参加过BNU的博士入学考试,一拿到两门专业课卷子就郁闷,像大学生的结课考试,名词解释4-5个:;简答题3-4个,论述题2个呵   都有标准答案哦  来自学校自编课本   好标准的卷子 怪不得是BNU  我顿时了解了 中间那个单词的意思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16:20:48
jadekun 发表于 2014-8-2 08:18
论文是次要,本硕学校背景将是主要因素。硕士阶段能发出好文章的能有多少,能入大牛法眼的又能有多少
有同感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21:04:20
很多人其实不适合读的,去工作挺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8-5 22:53:40
申请制将会导致非学术因素的大量混入,至少在社科领域,还是有很多全职博士在职读的情况,这些人通过考核制有一定可能被刷掉,而在申请制中则不大可能。
当然申请制也将大大有利于硕士期间大量发文的学生。
损害的是硕士期间以读书为主的学生,不利于贺雪峰推荐的 “两不要一要”,即“读研究生期间,不要参加课题,不要发表论文,要读书”的学生,而这种学生已经证明更加适合科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1 22:01:18
有利有弊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5 14:15:41
截断了本科双非出身不好的学生的读博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5 16:22:20
博士入学申请考核制基本上否定了本科出身不好又积极上进想做科研的同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1-25 16:37:34
呵呵  我本也打算申请考核的  算了 时间不对  再加上博导对我没什么兴趣  备受冷落就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1:01:53
如果是申请考核制,大家还会报名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2:12:38
这个影响肯定很大。本硕的背景很关键。而已,像我当年跨专业考博几乎不可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7:25:31
这样搞法以后国内的博士质量只会愈来愈差,海归越来越吃香,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8:24:58
不知道实施的效果如何?在中国现在这么混乱的招生条件下,这种改变不知是好是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18:44:05
各有利弊,个人持保留态度,教授是否有最大限度选择呢?会不会受来自上层的压力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23:05:41
这下悲催了,估计很多人要被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6 23:44:19
wobushita 发表于 2014-8-2 11:59
估计越来越黑的可能性大了!
通过调查身边人的情况来看 你的说法得到证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7 18:32: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7 19:19:40
要读博,研究生就要拼死发C刊了。发几个C刊才可以顺利申请成功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7 23:27:26

有利有弊,中国是关系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8 01:09:56
当年我可以在本专业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博士,但申请考核制下我就不行,肯定申请不上,我看过那些条件,我都不符合。我的室友搞申请考核制一定能上,因为他硬件很硬。但我已经毕业好几年了,我室友还没有毕业。所以,我不敢说申请考核制到底好不好。说好,我当然不愿意;说不好,也没有太多证据支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8 10:12:13
这是啥逻辑,过来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8 14:51:28
如果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18 19:47:50
不管是考试制度还是申请考核制度,制度的核心在与“考”什么?毫无疑问,答案是“考”学术,了解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能够考出哪个学术有很强的学术能力,这或许就有很多方面了,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期刊文章,当然也有一个学术论题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表达能力,以及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硕士(即便能写出深刻的好文章)要发好的期刊文章很难(除了极个别的专业或是极个别的学生),即便有,这些学生远远满足不了招生名额(博士需求),那么剩下来的这一大部分的需求怎么满足?审核制度真正能够明确考察到的就是论文的水平(当然包括了发表过和已经完成但没有发表过的论文的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那么文章方面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满足,剩下的如果说是公平的话,一部分分析表达能力好且能够表现出学术素养的学生也许可以被录取。还有一部分需求怎么办,考核制度的局限就来了,这部分需求只能通过对于其他方面如硕士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水平、导师等等。其实,往往,审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会按照这样的路径发展。因为当前的学术界,学校的作用和硕士导师的作用是出奇的大,那些硕士导师和学校不怎么起眼的学生,除非你牛逼到在目标导师的备录名额中十分突出的位置,基本不会被录取;反之,另一些则不需要这么费劲,只需要具备一个基本的水平就能够被选取。反之,考试制度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像前楼有人说的,最起码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一种方式。自然,公平和效率(这里指学术水平)往往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如何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找出学术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是当前考试制度要努力的方向。其主要问题在考试的内容上。有人说那些只会考试的人往往不是搞学术的,这个得看考什么。现在考博是自主命题,专业题目都是博导们命题,答这样一些题目都是需要对专业知识和学术前沿多有了解才能答得了,而且很多题目都是老师精心地专门针对一些重大问题命题。考卷基本是博导们阅卷,导师们审阅的肯定不是多少字数,字迹整齐与否,而是看其中有多少干活(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的考试,想必那些只会喊“。。。。有重要意义”“。。。。有重要作用”的学生是拿不到好的成绩的。剩下的就是外语了,想必只要读了几年博士的人都能够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当然那个考试的题型有时不怎么样),但总归反映了一种正确的引导方向。当然,初试不起决定作用。还有一个复试,一个完整的复试基本将申请-制度所要进行的项目都包含进去了,因为学生会尽可能将体现自己学术能力、学术兴趣和学术水平的东西都提交上去,老师也会尽可能地去从多个方面评判。所以,目前来说,就冲着要公平录取一批整体学术能力和专业基础较强的博士生,考试制度还是比较切实的一种选择,因为这种制度对于考核内容本身的强调要多于对于考生背景的强调。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下,申请—考核制度在某种在朝者相反的方向走,当然不能否定其对于那部分非常优秀的学生的肯定,但终究会造成良莠不齐,且莠盖过良的局面,对于学术界的良好秩序的构建有一定的威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