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先不急着碰撞,从共识入手,更有利于讨论的深入。
我认同:其他部门的技术提高,对于一个部门的产品价值有影响。
再碰一下:但是,你指的好像是技术上的影响--即一个部门的技术提高,使得另一个部门的技术也进一步跟着提高了--这当然会影响产品的价值量水平。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技术上的传导,而且,各部门间的技术差异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所以,最终对单位产品价值量的影响,对两部门价值总量水平的影响,可能并不像技传导这么简单。
A. 我说的是价值量的传导,而不是生产力的传导。
别笑我太学究气,我倒更愿意强调在经济上的另一种传导,而且,我觉得,理解这种技术传导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在经济上的这种传导:
一个部门的技术水平提高,这个部门的生产者获得更高收益(跟前面的提议一样,我们先不讨论生产者中利润和工资的分配),这会对另一些部门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是两类:
一类:竞争性部门,也就是与这类技术提高的部门生产的产品有替代关系的部门,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部门内的其他企业--个人认为,马克思和其他古典经济学者,基本上把这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都划分为同一部门--所以,这类部门所受到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属于同一个大类的“大部门”内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这个大类的“大部门”中,更高的技术生产出现了,产品数量增加了,但是劳动量的增加量要少于产品数量的增加量,单位产品的价值降低了。也就是说,“大部门”的竞争性部门,其单位产品价值量和产品价值总量都降低了。
A. 由于一个部门的生产力发展,对于其所属的“大部门”来说(与竞争性部门在一起),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了,如果对这种商品的社会需求价值总量不变,这个“大部门”的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可以不变。
二类:互补性部门,其影响很有意思,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如果全社会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价值量不变,那么,全社会生产的技术提高的同时,价值总量也不变。相应的,如果技术提高,不是在本部门提高的,而是其他部门的技术提高了,那么,社会总量的价值量中,本部门的价值量要少一些。
A. 在假定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力提高的部门使用价值量增多,它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小,如果对它的商品的社会需求价值总量不变,它的商品价值总量可不变。再强调一下,我说的是价值量的传导,而不是生产力的传导。
第二个角度,两个部门是互补的,生产技术提高部门的生产量增加了,在互补的相互供求关系中,技术未提高的部门其生产量未变化,那么,就要出现这个部门以不变的产品,获得技术提高部门更多的产品。
A. 对。
显然这两个角度是冲突的。
A. 第一个角度从商品价值量,第二个角度从商品使用价值量,你是说因为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使用价值量不同而发生量的冲突吗?要知道,在生产力变化的前后,相同的价值量可对应不同的使用价值量,相同的使用价值量也可应不同的价值量,两个量代表的含义不同啊。
我的结论,马克思那里,竞争性部门的问题,就是同一个部门内的问题,所以,部门间的这种影响,应该是互补部门间的关系。
在互补部门间,两个角度的影响,第一个角度,是通过总量价值量不变得出的;第二个角度则是通过部门间供求总量得出的--问题是,两者冲突。
其解释,只能是,互补部门,其价值生产量少了,但是,却占有了更多的其他部门的价值量。
这也就是,价值量的变化,跟价格的变化,不一致。
A. 你说的互补部门中,生产力提高的部门商品价值总量可以不减少,并向其它部门提供更多的使用价值。你说的“价格”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我们正在讨论的可是商品使用价值量和商品价值量啊,你该不会是说交换价值(相对价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