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市场风格变化剧烈。好比大的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所有植物自然要随之变化。要么努力进化去适应变化,要么不适应变化被淘汰。于是自上而下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自上而下的投资者越来越少。
但是,作为一名研究宏观策略逾六年的老研究员,我相信并且坚信,只要股市依然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就必然存在客观规律,而这种与整体涨跌相关的规律,不会因为存量投资者结构变化而变化。因为,任何一次大规模上级别的行情,都需要增量资金推动,而可持续增量资金的来源,并不像自下而上看的那么复杂,需要一会儿盯着保险仓位看,一会儿盯着QFII看,一会儿盯着公募仓位看。只需牢牢盯住一个部门即可:企业部门。
还记得2012年12月5日,那时候笔者还在光大证券,年度策略会上,当着500来名来宾的面,基于对企业盈利的判断,我们喊出来一个口号:小型519!从当天开始,市场猛烈上涨,银行被打起一轮幅度超过50%的上涨,上证指数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涨幅近25%。我们是市场上第一个喊大幅上涨的机构,涨起来后,各种解释纷至沓来,比如市场盛传QFII猛烈加仓等等。我并不否认QFII加仓对行情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但在自上而下的世界里,关键从来不是QFII,荣耀永远属于企业部门。只要企业部门开始配置股票这类高风险资产,你QFII不加仓也会有保险,没有保险也会有私募,没有私募也会有公募,总之,市场总会涨起来的,然后大家给出一堆注入谁谁谁加仓的解释。
数据显示,企业部门对股票的兴趣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事实上,看完这幅图你会发现,过去这些年,产业资本增减持已经成为一个奇准无比的领先指标。成为领先指标已属不易,准确度高达100%更是令人咋舌。每一次该数据大幅飙升后,都能看到资本市场出现一轮上级别的反弹。这一次,也不例外。
当企业部门对股票资产感兴趣后,市场能走多高取决于什么呢?企业盈利改善的程度和幅度。数据显示,企业盈利从6月份开始显著改善。
估计很多人会质疑,企业盈利改善就改善呗,你凭啥说盈利改善一定会带来市场上涨?
因为历史数据告诉我们:企业盈利走势与资本市场走势高度正相关,基本上,当你看到企业盈利改善的时候,都能看到资本市场出现一轮反转或者反弹。不仅方向取决于盈利是否改善,上涨幅度也取决于盈利改善的力度和持续度。
两个月前,产业资本大幅增持股票。一个月,前股市开始快速上涨。站在2014年8月的门槛上。想看清楚本轮行情的持续度,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盈利。
你把整个工业企业部门当成是一家企业的话,这家企业的盈利增速将取决于两个变量:主营收入和净利率,考虑到净利率这东西比较复杂,我们可以进一步拆分,变成毛利率和三项费用。掐着手指头数数,一共三样东西最终决定企业盈利:毛利率、三项费用和主营收入增长。
什么东西决定企业部门主营收入增长呢?这个最简单,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工业增加的速度决定主营增速,也就是说,经济扩张的速度决定主营增速。很多人说GDP没有意义,至少历史数据显示,对于企业部门来说,这东西意义重大,它直接决定你的订单以10%还是20%的增速在增加。除非,你视金钱如粪土。
| 非金融企业营业收入与工业增加值 | 
| 
 | 
| 资料来源: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 
所以呢,对工业增加未来走势的判断就很重要。经验告诉我,生产端的东西,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工业增加是刻画当期总供给的变量,如同狗狗总是跟着主人走,在总体产能过剩的格局下,工业增加一定跟着总需求的变化走。而当我们说到总需求的时候,就必须重视这么三个变量: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净出口规模太小,可以撇开。消费规模是足够,但相对来说变化稳定,只要不是遇到上世纪价格闯关老太太屯一屋子火柴的那种局面,基本上,消费是不会出现爆发式变化的。中短期内,有且唯一具备重要性的变量,就是投资。4、5月份,新一轮微刺激出炉。一个月后,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开始走稳。两个月后,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数据开始小幅走高。向后看,随着国务院督查度督查结果逐渐落实,这些新增财政项目陆续进入实体经济,我相信固定资产投资还能进一步走高,因为铁路投资起来了,1-5月份,铁路投资同比增速才8.3%,1-6月猛增至14.2%,一个月投资完成额增加近600亿。后面还有提升空间么?有的。要完成全年8000亿左右投资目标(最乐观情况下),下半年每月投资完成额需要增加到1000亿!当然,光算铁路的数据并不客观,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可不仅包含基建,还有房地产和制造业,而后两者都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针对地产行业,年初以来一系列的放松政策有条不紊地进行,放松限购只是第一步,改善首套房贷款环境不是最后一步,哪怕周末四川省的地产放松政策更可谓核武器级别。针对制造业,工信部开始酝酿新一轮技改投资。
总结起来一句话:我相信在政策的有力对冲下,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的态势将可以持续。有人担心去年基数太高,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去年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只能用平稳二字来形容。所以呢,对于3季度投资增速,我非但不担心,反而寄予厚望。只要投资能稳住往上走,生产端工业增加数据的回升态势就不会变化。企业盈利三大决定性变量之一,就将持续做出正贡献。
什么东西决定企业部门三项费用呢?这个也简单,三项费用包含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自下而上的看,自然三个都重要。自上而下的看,管理能力相对稳定,所以对费用总额造成剧烈影响的东西只剩下两样工资和融资成本。工资增长属于刚性变化,和人口结构及总量有关,相对变化缓慢,需要以年度为单位观察,而且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增速显著回落。
所以,中短期内,可以剧烈影响费用的变量就只剩下一个:财务费用。财务费用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们作了个测算,假定市场平均资本成为7%,如资金成本上升一个百分点,税前利润将下降3%。从资金成本变化到财务费用变化,需要多长时间呢?1到2个季度左右。人行公布的数据告诉我们,1季度银行间资金价格回落,2季度加权平均贷款利率开始回落。大概率来说,从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务院针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系列措施见效,我们将观察到企业财务费用将进入一个较长级别和周期的回落通道。
什么东西决定企业部门毛利率呢?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你要把供给和需求都说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呢,我们可以简略式地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跌,PPI下行。供小于求,价格回升,PPI回升。                
                                                
数据显示,从5月份开始,PPI同比数据开始持续回升。
历史不代表未来,接下来,PPI将何去何从呢?
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做一个检验,去看看什么东西对价格的影响权重最大。把大家普遍认可的变量都算上:
农产品价格(这个不归发改委管,也不归央行管,事实上,它更大程度上属于老天爷的自留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这个基本上和中国需求有关系,这个基本上在国外定价,所以这个基本不归中国政府管)、产出缺口(可以简单理解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额,传说中的output gap)、M2为代表的货币政策、考虑到日本政府的搞法我们还可以把汇率加上,基本上就这些了吧。那么,这么多因素中,到底哪个或者哪些会是显著性的变量呢?
很简单,我们把所有可能造成显著影响的因素罗列出来,希望找出影响权重最大的变量。通用的办法是通过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线性回归模型去寻找答案。
第一步寻找静态结果,在通过检验的基础上,我们把每个因素的系数翻出来,系数越大,我们认为影响权重越高。本轮筛选,胜出方“产出缺口”!
第二步寻找通胀变化贡献度,就是去看看,通胀每变动一个单位,哪个因素做出的贡献最大。本轮筛选,胜出方依然是“产出缺口”!
第三步寻找每个变量变动一个单位对通胀的影响力。本轮筛选,胜出方还是“产出缺口”!
至此,我们可以宣布已经找到了影响价格的最关键因素,换言之,已经找到了决定工业企业部门库存周期的最关键变量: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这东西,由经济增速来决定,换言之,由工业增加来决定。你瞧,绕了一大圈,最后又回到了生产端。只要你工业增加向上走,只要你PMI向上走,就不必担心PPI的问题。而生产端数据的走势,我们已在前文给予了明确的预测。
结论:PPI有望伴随工业增加继续上行。
经过裹脚布般又臭又长的分析,我们想给出的答案只有一个:2季度企业盈利企稳,3季度企业盈利复苏。对于这个结论,我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已经喊了两个多月。对于这个结论,接受的人似乎并不多,因为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投资者认为企业盈利2季度很糟糕3季度更糟糕。
所有结论分歧源于工业增加和企业融资成本的判断上。我们坚信企业融资成本会回落,我们坚信工业增速能一路回升走出2010年以来最持久的一轮复苏。表面上看,信心来自于已经出炉的近1万亿增量项目,来自于持续超市场预期的货币政策,来自于降低成本的系列措施。实质上,信心来自于对政策决心的把握,来自于把握政策决心后陆续面市的刺激政策在证实而非证伪。
重申我们的看法:
大盘:企业盈利超预期,上证指数有望突破2450。虽然近期市场热度较高,出现了调整,只要企业盈利改善的趋势不变,我们距离2450第一目标位就远比你想象的要近;
风格与配置:建议从大盘小盘均衡配置,逐渐转为大盘占优。因为,这一轮复苏的力度和持续性,很可能会超过2010年以来任何一轮。复苏力度决定蓝筹股空间,银行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大周期板块将迎来动辄50%甚至更高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