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之父:克莱因曾经豪迈的预言:21世纪将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然而,他高兴的太早了,因为,从学理上讲,计量经济学没有办法克服自身的先天性不足:逆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区分上的无能为力。 遥想当年,红极一时的货币主义之父:弗里德曼经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在考察了美国50多年的经济总量与相应的货币发行量的关系后,向世界热情洋溢的宣称:货币最重要,最好的货币政策就是货币发行量上的单一规则,也就是说,货币发行量要遵守一个几乎固定的增长率,才能在有效的抑制通胀的同时,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正向作用发挥到最大。
然而,正当弗里德曼声名鹊起的时候,细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他的结论没有办法解释逆因果关系。因为,他将经济总量和货币量作为两个序列进行了计量分析,从两个序列高度线性相关的结果得出了他的货币政策主张。 但是,他的计量方法不能说明到底在这两个序列里谁是原因序列.如果,经济总量是原因,那么,就是说货币内生,则他的单一货币政策规则就恰好是本末倒置了。从此表明,计量经济学方法先天无法克服这种逆因果关系。
后来,为了克服原来方法的局限,格兰杰研究得出了格兰杰因果检验,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只使用于时间序列,对非时间序列也是望而兴叹,克服不了逆因果的纠缠。
格兰杰因果检验,通过对两个时间序列的同阶差分序列进行两次显著性检验,先后设置不同的原因序列,以显著性高的那个线性方程来决定哪个序列是原因序列,从而,相应得出被解释序列。从表面看,好像克服了逆因果关系,但实际上也不能,最多,只能说有可能而已。
因为,格兰杰的因果检验,只能就差分序列而言。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个待检验序列出现了平稳性,检验本身说不清楚,为什么A序列的差分序列作为解释序列比B序列的差分序列作为解释性能更好,检验本身也无法说清。这样一来,格兰杰因果检验只是就数据而检验,不但无助于克服逆因果关系,而且,过滤掉了两个序列原来所包含的经济性状,从而,不能排除偶然性所造成的A,B序列的差分序列符合他的因果检验的可能,从而,格兰杰因果检验就是用偶然的纯数学的差分序列得出了A,B序列的因果关系,检验本身的经济因果关系性的可信度完全是在一定的概率上的,所以,格兰杰因果检验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数学可能性的因果关系,它也没有克服逆因果关系,而且,还把待检序列的范围缩小了。
遗憾的是,许多经济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到经济计量学上述方法论上的根本缺陷,更有甚者,将具有因果关系的论证建立在计量方法之上,还不伦他们在处理数据上的严格程度。
所以,计量经济方法的先天不足:无法克服逆因果关系,仍然是计量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具体应用计量经济方法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否则,不是得出奇怪的结论,就是,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在许多人都盲目的崇尚计量经济方法的时尚下。